在中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造船國的同時,與船舶相關的電子配套產業(yè)也在快速成長,海蘭信則是其中的明星
海蘭信的核心業(yè)務是船載航行數據記錄儀(VDR),就是俗稱的“黑匣子”,2000年之前,這個市場并不存在,海蘭信創(chuàng)始人申萬秋還在做用于玩具的語音芯片。1999年11月山東煙臺發(fā)生“11•24”海難,282人在這次海難中死亡,而數據記錄的缺乏給事故調查造成了很大的困難。2000年10月,交通部出臺規(guī)定,要求一定規(guī)模的沿海航行船舶——50噸及以上客位的客船、100噸及以上油輪,200噸及以上的其他船舶必須安裝航行數據記錄儀,記錄船舶在航行過程中的各種技術數據,用于數據分析和事故調查。
按照交通部的規(guī)定,中國符合要求的船舶保有量達數萬艘,如果全部安裝航行數據記錄儀,這將是一個數十億的巨大市場,而其時國內極少有企業(yè)進入這一全新的領域。盡管此前對船舶電子技術幾乎一無所知,申萬秋還是很快決定進入。2001年初,申萬秋和他清華MBA的同學魏法軍以1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創(chuàng)建北京海蘭信數據記錄科技有限公司,一頭扎進了船舶“黑匣子”。
2001年年底,海蘭信自主研發(fā)的HLD-B型VDR在國內首家通過中國船級社認證,獲準進入市場,但交通部突然調整政策,不再要求“一定規(guī)模”的船舶必須安裝黑匣子,而是逐步推進政策,首批只要求相對容易摩擦起火的“客貨滾裝船”安裝黑匣子。海蘭信的新產品驟然失去了絕大部分的市場,這對于成立不足一年的海蘭信幾乎是個致命的打擊。退無可退之下,申萬秋與魏法軍決定放手一搏:攻克與國內標準差異極大的“黑匣子”國際標準。
這個過程對海蘭信來說無疑十分痛苦,遠洋巨頭中遠集團與清華大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三者“產學研”結合促成了海蘭信的成長。2001年,國際海事組織開始要求遠洋船舶強制安裝“黑匣子”,中遠集團考慮到海蘭信的清華背景,選擇了海蘭信作為合作伙伴,而海蘭信在此之后,才真正開始進入船舶實地研究,了解船舶的設備,逐步完善黑匣子的技術,并最終產品化。2003年初,海蘭信推出滿足國際標準的HLD-A型黑匣子,并很快獲得英國、日本、歐盟、美國等國家船級社的認證,產品開始銷往國外。到2006年海蘭信的收入已經突破5000萬元。
2006年5月,中遠集團屬下的中國遠洋網絡有限公司注資2000萬元,成為海蘭信最大的股東,雖然失去了控股權,但申萬秋認為,中遠控股后,海蘭信會得到中遠更多的支持,全球范圍內船舶領域的供應商也更愿意同海蘭信合作。事實上,2004年5月,在海蘭信與有意進入中國市場的瑞典CONSILIUM建立船舶電子設備合資公司時,中遠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穿針引線作用。
目前海蘭信的VDR產品在國內已經占據超過35%的市場份額,也進入了主要國際市場,而在獲得中遠集團以及國際合作伙伴的支持后,海蘭信也開始嘗試相關多元化發(fā)展,陸續(xù)進入包括操舵儀、雷達、等其他產品領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