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時期,印度汽車零件業(yè)、制藥業(yè)、軟件業(yè)的一批大型私營企業(yè)紛紛將目光瞄準海外市場,掀起了一股在印度商業(yè)發(fā)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海外收購與投資熱潮,顯示了印度企業(yè)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主動進軍全球市場,與跨國公司一爭高下的雄心與實力。
曾幾何時,在國際并購舞臺上根本看不到印度企業(yè)的身影,但近年來,印度企業(yè)叱咤風云,不斷上演“以小博大”、“鯊魚吞吃鯨魚”的并購大戲。
整合全球資源
4月10日,全球頭號鋼鐵巨頭印度安賽樂-米塔爾集團公開宣布,集團已經完成對俄羅斯3座煤礦及相關資產的收購,總耗資達7.18億美元。
安賽樂-米塔爾表示,這3座煤礦去年的原煤產量是314萬噸,而其儲量估計可達1.4億噸。安賽樂-米塔爾對上述3座煤礦的控股比例分別達到了97.9%、99.6%和100%,其控股的資產還包括煤礦的開采權、一家煉煤廠和3家為煤礦提供服務的公司。
1月31日,安賽樂-米塔爾集團曾宣布要收購這3座煤礦,以便在俄羅斯開展其鋼鐵業(yè)務。這3座煤礦提供的焦煤可使其焦煤自給率達到10%至15%。
近年來不少印度企業(yè)都明顯加快了海外并購速度。據印度工商聯合會統計,過去8年間印度公司共收購了300多家海外企業(yè),總價值高達到數百億美元。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2007年堪稱“印度海外并購年”,這一年印度公司海外并購案1070起,并購額達到722億美元,與前一年同比增長156%。在印度海外并購大軍中,不僅有塔塔等大公司,還有很多中等企業(yè);甚至身價只有百萬美元的小公司也參與其中。
從近年來印度企業(yè)海外并購的目標選擇及管理策略來看,印度企業(yè)積極推進海外并購,在相當程度上是為了整合全球資源。印度企業(yè)海外并購時大多從自身特點和業(yè)務拓展需要出發(fā),采取“以我為主”的全球資源整合策略,特別注重通過收購完善產業(yè)鏈,提升產業(yè)結構。
以印度米塔爾鋼鐵公司為例,該公司在十幾年時間里通過138次收購整合資源,把自己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鋼鐵企業(yè),同時還通過收購掌控了自己生產所需的60%的鐵礦石。塔塔鋼鐵去年斥資130億美元收購英荷科魯斯集團后,不但成為世界第五大鋼鐵公司,科魯斯集團的優(yōu)質鋼材生產技術也對塔塔集團的汽車項目起到戰(zhàn)略支持作用。
與此同時,在能源和原材料領域,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先后投資30億美元購買海外石油開發(fā)的股權,范圍從俄羅斯薩哈林島直至非洲的安哥拉與蘇丹。印度石油公司高層委員會日前也批準投資4億美元,購買印度尼西亞邁特克石油開發(fā)生產公司40%的股權。印度知名的比爾拉集團下屬的旗艦公司—辛達爾科公司已開始籌備第三次收購澳大利亞一家銅礦場的工作。
現在人們只看到印度企業(yè)在國際并購舞臺上大顯身手,卻很少了解印度企業(yè)也走過了一條不平坦之路。1907年,當塔塔集團創(chuàng)始人賈姆斯?塔塔提出為英國經營的印度鐵路生產鋼軌時,時任殖民地總督的弗雷德里克?厄普科特爵土對此嗤之以鼻。一個世紀后,塔塔集團接二連三地將英國公司納入自己旗下。“塔塔集團已經習慣了被歧視,也已經把這種無端的歧視轉化為一種前進的動力。”塔塔集團現任掌門人拉坦?塔塔說。
現在,光是塔塔集團旗下的塔塔汽車就初步計劃,到2008年底生產25萬輛NANO汽車。預計在上市5年后銷量達到500萬輛。但他們更大的野心是在塔塔NANO在國內市場銷售兩年或者兩年多后,將這款車出口到非洲、拉丁美洲及東南亞地區(qū)。
事實上,汽車產業(yè)已經是印度經濟發(fā)展的重中之重,印度《汽車發(fā)展規(guī)劃(2006~2016年)(草案)》提出,2016年印度將成為亞洲汽車及零部件設計與制造的強國之一,印度汽車工業(yè)總產值將達1450億美元。
隨著全球最低價汽車NANO的出現,以及聲勢浩大的陸虎捷豹并購浪潮,以塔塔為代表的印度制造的崛起,以及支撐它的印度汽車市場和印度經濟的崛起,足以引起全球汽車業(yè)的高度重視。
不僅如此,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塔塔汽車將進一步擴大在俄羅斯汽車市場的產品線,從輕卡車型拓展到中、重型卡車以及乘用車。塔塔在全球大范圍的出擊,已經讓發(fā)展中國家的車企感受到壓力。
開拓海外市場
今年3月,印度塔塔集團下屬的塔塔汽車公司以23億美元買下全球豪華汽車品牌“捷豹”和“陸虎”。最近又傳出,印度最大消費電子廠商維迪康公司已對摩托羅拉手機部門提出收購報價,另一次漂亮的收購案即將上演。
此類收購,目的在于拓展海外市場。印度本國人均收入不高,國內需求有限,因此在不少印度企業(yè)家眼里,通過并購拓展海外市場是企業(yè)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印度大型汽車制造企業(yè)馬亨德拉公司負責人馬亨德拉說,海外并購可以迅速擴大企業(yè)規(guī)模,該公司就是通過收購手段打開了美國和東亞市場。
在印度,塔塔集團無疑是全球品牌收購活動的先驅。最早走向海外的是塔塔茶葉公司。它于2000年收購英國的泰特利集團,迅速躋身世界消費品牌。此后它繼續(xù)發(fā)展,成為第二大全球知名的茶葉公司。
印度其他集團也開始仿效塔塔集團,收購海外奢侈品牌。印度最大的房地產開發(fā)商DLF在海外一直沒有名氣,直到去年底它收購全球奢華連鎖酒店阿曼度假村后出了名。
不少收購旨在獲取無形資產以提升競爭力。印度企業(yè)海外并購時特別注重目標公司的品牌、管理經驗、先進技術和銷售網絡等無形資產,吸納這些無形資產對提升本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
在談到印度企業(yè)頻繁進行海外并購時,專家們習慣于把原因歸結為3點:印度政府大力支持;印度股市的繁榮為印度企業(yè)海外并購提供了良好的資金支持;盧比升值提升企業(yè)購買力。
其實,上述3個原因都只是外因,決定印度企業(yè)海外并購連創(chuàng)佳績的內因是,印度企業(yè)走的是一條外向型發(fā)展道路。對此,印度工商部長納特說:“印度公司無論大小,都具備這樣一種思路,即走出國門,壯大自己。”
政府大力支持
印度經濟年增長率超過8%,一些大的公司利潤連年增長超過40%。企業(yè)“口袋里有錢了”,自然大大增強了“走出去”的信心,并期望參與到全球競爭中去,這些都為印度企業(yè)的海外收購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即使如此,印度企業(yè)海外并購戰(zhàn)略近些年能夠順利推進并不是偶然的。印度政府為印度企業(yè)海外并購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并于2006年9月制定了一項促進海外投資的長期戰(zhàn)略。印度政府逐步放寬了對本國公司的相關海外融資限制,以支持本國公司在國外設立合資、獨資公司,以及進行海外兼并活動。
印度央行也逐步簡化了印度公司的海外投資手續(xù),并大幅放寬了投資限額。目前,印度公司每年海外投資資金上限為公司資產凈值的200%。印度從1990年經歷支付性金融危機之后,對資本流出一直非常敏感。近年來,隨著外匯儲備突破1500億美元,國際收支狀況明顯改善,政府的信心也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印度資本市場近年異常繁榮也為印度企業(yè)海外并購提供了良好的資金支持。近兩年孟買股市敏感指數連創(chuàng)新高,一些大公司的市值連年增長。以印度信實集團為例,該集團旗下企業(yè)的市值在不到3年時間內翻了一番。財富增加自然使企業(yè)增強了“走出去”的信心。
同時,日益升值的印度貨幣盧比,也讓印度一些上市公司在一夜之間成為市值巨大的公司,甚至超過了西方的大公司。去年全年,印度盧比對美元的匯率上漲了10%,這也有助于印度企業(yè)在海外的投資。
當然,更重要的是印度的一些大集團實力不凡,具備了跨國收購的能力。2007年1月31日塔塔集團再次提高競價,最終以122億美元巨資打敗了巴西對手成功買下了歐洲第二大鋼鐵公司—英國的科魯斯(Corus)集團,成功上演“蛇吞象”。
而塔塔集團(Tata Group)是印度最大的集團公司,2005-2006年度收入達到9672.29億印度盧比(219億美元),相當于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2.8%,現在市場資本總額為576億美元。在印度,塔塔牌是公認的最大、最受尊重的本土品牌。塔塔集團擁有眾多國內及國際知名的產品及服務品牌,如塔塔Indica、塔塔Indigo、Indigo Marina、塔塔Safari、塔塔Indicom、泰姬飯店集團(豪華、業(yè)務、休閑)、indiOne、塔塔茶葉、泰特萊、塔塔鹽、塔塔Steelium、塔塔Shaktee、塔塔Tiscon、塔塔軸承、泰坦、Tanishq、Voltas、Westside等等。
印度畢馬威執(zhí)行總裁維克拉姆說,“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yè)走出國門,大肆并購海外企業(yè);90年代韓國企業(yè)取而代之;現在輪到印度企業(yè)大顯身手了。”他認為印度企業(yè)的并購才剛剛起步,今后5至7年將有一大批印度公司走上國際舞臺。
印度鍛造公司董事長卡里亞尼也表示,公司在收購德國CDP公司后并不打算就此止步。他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今后5到7年內成為全球的領導企業(yè)。”
專家預測,印度企業(yè)海外收購的浪潮還將持續(xù)至少3至5年時間。印度信貸評定與投資服務公司總裁拉維莫漢認為,印度公司的海外收購潮流代表著“一種結構性變化,而不是一次性現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