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之癢,會困擾奧運會后的北京么?
歷史經驗顯示,自1960年代舉辦奧運會的國家,從獲得奧運會主辦權到奧運會召開前的7年間,經濟都會維持較高增長,中國概莫能外。
但奧運“低谷效應”往往會隨之而來。2000年悉尼奧運會后,悉尼所在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即出現GDP增長率小幅下滑、投資大幅下降、房地產業(yè)衰退等現象,悉尼的房價也在享受了1993年到1999年的“七年景氣”后大幅下跌。
“奧運后主辦城市或國家經濟下滑不是規(guī)律性現象。即使這下滑時間也較短,奧運會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經濟就會趨于正常。”長期跟蹤研究北京奧運會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陳劍,在7月20日、21日兩次接受本報專訪,“此前,我們曾認為,奧運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速的推動為年均兩個百分點,但實際數據表明,不到一個百分點。”
7年來,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奧運會帶來的經濟變化,曾受北京市政府委托,主持北京奧運經濟研究等多個相關課題,并主編2003至2007年各年度北京奧運經濟研究報告。
“北京經濟發(fā)展對奧運會依賴其實已經很小,中國經濟對奧運會更談不上依賴。”他說。因此,他對北京擺脫所謂“七年景氣”后的衰退很有信心。
奧運后“低谷效應”不是規(guī)律
《21世紀》:大家都很關心,奧運會后主辦城市經濟是否必然會出現“低谷效應”呢?
陳劍:應該看到,奧運后主辦城市或國家經濟下滑不是規(guī)律性現象。我們對自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以來的11屆奧運會主辦城市或主辦國奧運前后經濟增長的數據進行了比較分析,沒有得出奧運會后經濟一定下滑的結論。
首先,就主辦城市自身特點看,由于城市所處發(fā)展階段不同,城市基礎設施和原有體育場館條件不同,因此滿足奧運比賽需求的軟硬環(huán)境也不同。一些主辦城市的既有條件能適應奧運會超常需求,不需要大興土木,奧運籌辦期間不存在大量投入,也就不存在后奧運經濟下滑的問題。即使一些奧運會主辦城市要新建場館、修建相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如果奧運會后有新的投資熱點,經濟也不會下滑。
其次,奧運會后經濟是否下滑,也與主辦城市組織運行模式有關。國外很多主辦城市多是商業(yè)辦奧運,而我國是舉國之力辦奧運。此外,還取決于主辦城市自身的發(fā)展目標。
一般來說,奧運會結束后,各種與奧運會有關的城市基礎設施相繼完工,如果主辦城市或國家經濟總量不大,又沒有新的投資熱點,才有可能出現奧運會后經濟滑坡現象。但即使這樣,一般來說下滑時間也較短,奧運會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經濟就會趨于正常。
《21世紀》:能具體分析一下北京的情況么?
陳劍:此前,我們曾認為,奧運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速的推動為年均兩個百分點,但實際數據表明,不到一個百分點。
北京市政府2001年確定的“奧運預算投入”約為2800億元。在這些預算中,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已經包括在北京“十五”計劃中了,這部分約為1440億元,即使不辦奧運會,這些投入也會按計劃進行;剩余的約1000多億元,才是真正由奧運因素引起的。由于這部分投入分布在整個奧運會籌辦的7年中,平均下來每年不過多增加200多億元投資。
應該看到,在北京經濟總量已經超過9000億元、奧運會有關場館和城市基礎設施已經完工、2008年北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上年基礎上增長11%、總規(guī)模達到4300億元的情況下,每年200多億元投資的影響十分有限。例如城市基礎設施上,近7年北京軌道交通里程每年增加20多公里,到2008年將達到200公里。奧運會后,北京軌道交通的投資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到2015年將達到500多公里。
因此,如果說北京經濟對奧運會還有一定程度依賴的話,這種依賴其實已經很小了,中國經濟對奧運會就更談不上依賴了。
帶動旅游業(yè)10年增長
《21世紀》:根據你的觀察和研究,到目前為止,奧運為中國經濟帶來的變化有哪些?
陳劍:首先,奧運推動了中國經濟持續(xù)增長。從2003至2007年,我國經濟連續(xù)五年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到2007年增速達到峰值,這一輪經濟增長與奧運會籌辦密切相關。特別是與奧運賽事相關的北京、青島,經濟增速已連續(xù)五年達到12%和15%左右。
其次,奧運經濟的影響擴展到諸多方面。和歷屆奧運會不同,北京奧運會涉及城市達到七個。北京奧運會收入也將超過預期,這包括市場開發(fā)收入、特許經營計劃收入,門票收入等,這三方面收入估計要超過11億美元。例如,(據我了解)北京奧組委特許經營商品的銷售額已經超過14億美元,銷售額的10%返還北京奧組委就有1.4億美元,吉祥物的銷售也將創(chuàng)造新的紀錄。
再次,主辦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有目共睹。奧運會將北京整體建設水平的速度提前了五年。直接推動了京津冀地區(qū)的融合與發(fā)展。奧運會還使北京形成一個新的功能區(qū),即“亞奧新區(qū)”,奧運后這里將主要發(fā)展旅游、體育休閑、會展經濟、文化創(chuàng)意等產業(yè)帶。
《21世紀》:綜合分析國內國際因素,你認為奧運后中國經濟的大體走勢會是怎樣?
陳劍:后奧運時期,奧運因素對中國經濟影響十分有限。經濟如果有下滑,主要也是受到國際經濟環(huán)境和自身經濟周期的影響。
就主辦城市自身因素看,2007年,北京經濟總量接近1萬億,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中的排序只在第10位。北京經濟增長波動對全國經濟影響十分有限。這和其他主辦城市不太一樣,東京的經濟總量占到全日本的十分之一,雅典甚至達到希臘的二分之一。
由于中國經濟總體上仍處于工業(yè)化中期,正面臨工業(yè)化城市化迅速發(fā)展,每年僅進入城市的人口就超過1500萬,這都是推進中國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
《21世紀》:那么,奧運會給相關產業(yè)帶來的影響又是什么?
陳劍:我預計,受奧運相關因素刺激,體育、會展、文化休閑、金融業(yè)等將繼續(xù)保持高速增長,其中旅游業(yè)將保持10年的高速增長。
而建筑業(yè)將面臨一定時期的調整。由于場館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改造等因素,建筑業(yè)在奧運之前得到高速發(fā)展,奧運會后,建筑業(yè)發(fā)展將受到一定影響。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