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 達能 各打五十大板

2008-07-31 22:59:55      王林

  達能與娃哈哈之爭現(xiàn)在看起來已經越來越像一部老套的港產片——為擴大地盤,本地的小幫派尋求外來力量,等到地盤打下來,雙方開始窩里斗。外來力量心中不爽,最后將犯罪證據交給了警方。

  在企業(yè)并購的歷史中,并購雙方心生嫌隙的事情從來不少,但是像宗慶后與秦鵬這樣弄得“一嘴毛”的也還真不多見。

  這次的焦點是宗慶后的偷稅問題。這個被懷疑已加入加拿大籍的私人企業(yè)家,也許正懊惱自己錯過了一個大打民族牌的好時機。宗慶后被指10年間偷逃稅款3億元人民幣,數(shù)目之大,足以讓這場調查從杭州地稅局轉移到司法機關。

  這個從中國增量改革到全面放開年代成長起來的私人企業(yè)家,為自己辯駁的理由在于他并不知道他這10年間拿到的億元薪酬是沒有上過稅的。

  當然秦鵬的日子也好過不到哪里去。此前秦鵬正疲于應付宗慶后關于競業(yè)禁止的起訴,現(xiàn)在他還讓自己與一個心懷叵測的告密者形象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宗慶后的委屈在于不知情,而秦鵬則號稱他并非告密者。在中國,偷稅漏稅可以是一個大問題,大到可以讓一個私人企業(yè)家在一夜間失去所有商業(yè)前途。

  但宗慶后卻在尋找讓這個大問題被一筆帶過的機會。可現(xiàn)在看來他的理由還不夠充分。如果這是一筆已經交完稅款的獎勵金,那么他并不需要費勁地以妻子和女兒的名義在香港開設多個帳戶,同時讓達能通過在新加坡的子公司將款項打入這些海外帳戶。

  宗慶后希望這是一筆可以厘清的境外所得,但問題是他似乎忽略了中國稅務工作者的集體智慧。新加坡的公司與中國達能并不存在多少實質的業(yè)務往來,他一個中國合資公司的高管,又憑什么拿到平行公司的業(yè)績獎勵費呢?

  秦鵬即使不是告密者,他似乎也很難在這場稅務之爭前撇清自己。事實上,正是達能協(xié)助了宗慶后將款項打入其在海外的帳戶。根據中國的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有義務為其員工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僅靠發(fā)言人的一句“沒有替宗先生付稅的責任和義務”,秦鵬又如何順利逃開?

  依我看,兩人該各打五十大板。

  1996年達能的資本不僅給宗慶后帶來了擴張飲料產能的先進生產線,還使宗在上市改制未果后,最終靠達能的進入重新梳理娃哈哈的股權結構,從而完成其MBO的夢想。而對于達能來說,娃哈哈不僅讓它減少了進入中國市場的成本風險,還讓其順利避開了中國當時對于外資進入的種種限制,以最小的成本拿下了一個新市場。

  在關系甜蜜期,二人一直在“齊心協(xié)力騙政府”上存有默契。此前爭議最大的娃哈哈商標使用權的歸屬矛盾,則是源于當時二人為避開國家工商總局而簽定的那兩份陰陽合同。宗慶后的脾氣剛烈,這讓達能在合資公司的先期嘗到了市場迅速擴張的甜頭;但同樣也是他的剛烈脾氣,讓達能在甩開宗慶后之后遇上如此多的麻煩。

  一個有趣現(xiàn)象是,這家總部位于巴黎的法國食品業(yè)巨頭幾乎在同一時間在印度也遇到了一樣的商標使用權官司。

  但不同在于,同樣在1990年代末期尋求進入印度的達能,與當?shù)氐娘嬃霞易搴灦ǖ暮贤虾跻?guī)范,并未給達能使用該家族商標的企圖留下多少討價還價的余地。

  與中國的“出口導向”政策不同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印度曾非常執(zhí)著于“進口替代”原則。這兩種富國強民的方式本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只不過,當初為了給學習外資技術大開后門的權宜之計,現(xiàn)在讓一個“民族品牌”也得不到多少實惠,最終只能陷入無休止的口水之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