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nathan Anderson(瑞士銀行新興市場首席經濟學家
1980年到1990年,新興市場經歷了最艱難的一段時期,不少國際投資者忍痛斬倉,退出了新興市場,對于這個充滿了風險的市場也談之色變。但是在進入21世紀之后,直到2007年,新興市場又經歷了一段黃金歲月,但是還是有投資者認定了,新興市場就是一個強周期性質的市場,他們也會認為,在金融危機之后,新興市場又進入了一個新的輪回。
不妨以史為鑒,上次新興市場經歷了如此長期而且強勁的經濟繁榮,是什么階段?上次新興市場在經濟增長上全面壓倒發(fā)達國家,又是在什么時候?此次的新興市場繁榮期,與之前又有哪些不同?
對于很多投資者來說,2007年以前的新興市場繁榮,邏輯十分簡單,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的崛起和流動性泛濫。他們甚至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金磚四國強勢崛起,可能在國際經濟社會上建立起新的秩序。
我認為在未來幾年里,新興市場都將持續(xù)當前的繁榮。盡管其增速很難回到經濟危機爆發(fā)之前,但是它的經濟發(fā)展速度依然要領先于發(fā)達國家。而且不僅僅是中國,亞洲和拉丁美洲的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都將保持著較快的經濟增長。
但要注意,這并不意味著什么新秩序,事實上當前的國際經濟秩序和1950年代到2000年以前都差不多,我們依然生活在舊秩序之中。
早在二戰(zhàn)結束后,就有學者看好新興市場的增長,因為較為落后的經濟體可以較好地借鑒發(fā)達國家的技術和經驗,從而縮小差距。
發(fā)達國家之所以富裕,是因為它們已經成功完成了多次轉型,經濟主導產業(yè)依次從農業(yè)發(fā)展到輕工業(yè),再到重工業(yè)和服務業(yè)。轉型過程讓經濟體擁有了更多的附加值,但是轉型的完成也讓發(fā)達國家繼續(xù)高速發(fā)展的空間不斷縮小。而且,目前許多發(fā)達國家都面臨著勞動人口下降的問題。事實上,我認為發(fā)達國家居民過高地使用信貸杠桿進行消費也是重要的潛在風險,這已經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暴露得非常明顯。
反觀新興市場國家。它們的勞動力價格相比發(fā)達國家遠為便宜,資本回報率也比發(fā)達國家高。因此,新興市場投資者儲蓄和投資的欲望都非常強烈。但形成對比的是,新興市場消費者借貸消費的水平很低,而且金融體系的發(fā)達程度也很低,所以還有很大的空間完成消費升級和產業(yè)升級。因此,新興市場高速增長是由來已久的舊秩序,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全球經濟一直都遵奉這個邏輯。1973年的石油危機是最好的例子,當發(fā)達國家陷入巨大經濟災難的時候,新興市場的發(fā)展卻幾乎沒有受到干擾,當時香港、墨西哥、臺灣、巴西和南非的股市都表現良好。
然后,蜜月就在1980年到1982年間突然終結了。我認為1980年代的危機主要傷害的就是新興市場,僅有亞洲四小龍與他們的一些鄰國保持了相對較強的經濟走勢,其他地區(qū)的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東歐和前蘇聯地區(qū),經濟滑坡都比較明顯。從1980年到2000年,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率甚至還要低于發(fā)達國家。
讀者應該知道,“新興市場”這個概念出現得很遲。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經濟學家都不會去想出“新興市場”這個詞,來形容那些力圖迎頭趕上發(fā)達國家的經濟體集合。在這段時間里,未來風靡全球的地區(qū),也根本沒有為國際投資者帶來太高的經濟回報。
但就在剛剛進入21世紀之后,全球投資者都注意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一些地區(qū)開始強勢崛起了。在1999年到2008年間,新興市場的復合經濟增長率達到了6%的水平,而且?guī)缀跛邪l(fā)展中國家都表現優(yōu)異,因此才有了“新興市場”一詞頓時風靡全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發(fā)達國家也在勵精圖治,但是卻只能維持新興市場增長率一半的發(fā)展水平。
更讓投資者感到歡欣鼓舞的是,他們從新興市場崛起中賺到了大筆財富。既因為新興市場的增長率前所未有,更因為新興市場的開放力度也不斷加大,國際投資者都加大了新興市場淘金的力度。
但是對于新興市場的擔憂一直存在,即使在經濟繁榮期,也有投資者把新興市場的高速增長看作是曇花一現的泡沫。但現在投資者吃驚地看到了新興市場的頑強。我們來一起看看下面這組數字:自2008年7月的高點算起,發(fā)達國家的總體GDP下降了4.5%,而新興市場盡管也呈現出總體下滑的態(tài)勢,但是下降水平僅有1%。而且在我們最近計算的模型中,新興市場整體的增長率將在1%左右的水平,而發(fā)達國家卻將收縮3.5%。我想這也是投資者驚呼“新秩序”出現的重要原因。
在金融危機中的優(yōu)異表現,改變了國際投資者心中新興市場高貝塔,強周期的形象。為什么新興市場能如此強勢,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在我看來,很重要的一點是,新興市場的增長并不完全依賴于發(fā)達國家。當然,我決不會否認出口的重要性,但是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從1962年到1979年,新興市場值得驕傲的黃金歲月里,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對于發(fā)達國家的出口,保持了7%的平均增長。從1983年到1999年,盡管新興市場的表現急轉而下。但是增長率也依然維持著7%。最后來看最近幾年,增長率也還是沒有改變,依然還是7%上下。
因此,新興市場的繁榮,最根本的邏輯并不是什么“全球化”和“制造業(yè)外包”,而是新興市場獲得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輔之以內部表現良好的金融市場,穩(wěn)定地進行著產業(yè)升級的道路。
投資者還是希望能夠找到,近期黃金時代的一些獨到之處,因此“中國崛起論”應運而生。不少投資者都認定,中國的崛起帶動了全球需求,也引發(fā)了強勁的增長。確實,中國的增長率讓人震驚,年均超過10%的復合增長率,即使在新興市場中也是鶴立雞群。但是我想說的是,即使不考慮中國的支撐作用,新興市場還是能夠交出讓人滿意的答卷。在模型中剔除了中國和其他中國作為終端消費的價值,新興市場的增長率并沒有出現太大變化??梢姡屡d市場的增長實際上還是內生性增長,并不特別受到外部因素的左右。
而且近期新興市場的繁榮,也和商品價格狂漲關系不小,因此也有投資者認為商品價格狂漲是新興市場增長的重要動因。這個觀點我也不贊同,因為按照這個邏輯,商品出口國的增長速度必定要高過那些進口國。但是在我將新興市場國家劃分為商品出口國和進口國之后,兩者的增長率還是大致相當。因此,與其說是商品價格上漲推動新興市場發(fā)展,倒不如說是新興市場發(fā)展支撐了商品價格的高位運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