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央行再提匯率機制改革,情況已經(jīng)有根本性的變化
左小蕾
6月19日人民銀行發(fā)布報告,再次突出人民幣匯率的問題引起關注。不過,經(jīng)過全球經(jīng)濟危機,筆者認為應該不會像2005年一樣出現(xiàn)人民幣單邊兌美元升值的情況。但仍有必要梳理一下基本的定義,特別是要嘗試用有效匯率的概念替代掛鉤美元的匯率,才能有效推動在2005年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匯率機制改革。
需要捋清的思路有3方面:首先,如果實施一攬子貨幣的匯率形成機制就不應該盯住美元;其次,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不應該等同于人民幣兌美元單邊升值;另外,“彈性”的性能是一種有上有下的變化,單邊升值態(tài)勢不屬于彈性范疇正好相反屬于“剛性”范疇。所以更大的匯率彈性應該理解為雙邊的變化。
如果捋清上述的概念,可以非常明顯看到上次匯改實際上仍然是掛鉤美元,沒有形成以一攬子貨幣為基礎的“有效匯率”的實質性改革。
筆者認為2005年匯改效果有限主要有2個原因:第一,2005年匯改開始時,美元在一攬子貨幣中權重太大。當時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加上東南亞各國以及其他國際市場的其他商品貿易以美元結匯。有研究顯示,美元可能在一攬子貨幣中的權重達到近90%,這在客觀上使一攬子貨幣的形成機制實際上由美元主導。
其次,人民幣升值的投機活動破壞了以供求關系為基礎的基本原則,誤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僅僅聚焦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自2005年以來,香港境外不可交割人民幣遠期市場集聚了大規(guī)模的投機人民幣升值的資金。而人民幣單邊升值的態(tài)勢,使投機人民幣成本相比投機其他貨幣的成本是最低的、風險是最小的。投機資本不斷推高人民幣升值的投機“預期”,真實的以貿易為主體的人民幣的供求關系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基本淡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當然,把人民幣對美元單邊升值與匯率機制改革等同的理解也是誤導因素之一。2005年以來,對于人民幣匯率的公開的分析和報道基本聚焦于人民幣對美元的單邊升值,這樣容易引導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認知走進等同于單邊升值的誤區(qū)。
現(xiàn)在央行再提匯率機制改革,情況已經(jīng)有根本性的變化。
首先,貿易格局和貿易結算情況有了變化。歐盟已經(jīng)替代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國,歐元的貿易結算比重應該加大。其次,中國一直推進人民幣的跨境貿易結算,最近宣布擴大人民幣結算范圍,東南亞各國的邊貿人民幣結算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銀聯(lián)卡的全球支付網(wǎng)絡,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大大開拓了人民幣結算規(guī)模。美元在貿易結算中的比重應該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
美元比重的變化有利于形成參考一攬子貨幣變化的“有效匯率”。有效匯率更能夠準確反映國際收支,特別是貿易項下收支的變化。投機資金對匯率形成機制干擾的弱化,有利于以供求關系為基礎的匯率形成機制的形成。
如果各方的研究分析和報道關注有效匯率而不是只關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有利于避免再像上次那樣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人民幣匯改等同于單邊升值的誤區(qū),避免形成全球性的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這次央行的報告沒有“管理浮動”的提法。不通過“管理”而形成的匯率彈性和在均衡水平上的穩(wěn)定,相信合理權重下的一攬子貨幣的有效匯率可能一定程度上具備自動穩(wěn)定機制。
希望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邁出更實質性的步伐,而不是重蹈對美元單邊升值的老路。
作者系銀河證券首席經(jīng)濟學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