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最后的堡壘 進口替代產業(yè)版圖

2011-01-10 10:37:17      王傳曉

  當市場為“增長的妄想癥”所籠罩,尋找上市公司的“藍海”成為投資方向。

  而“進口替代”正是其中的藍海之一。一方面是“中國制造”在世界范圍內攻城略地,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如火如荼的新興產業(yè)投資卻遭遇尷尬——鋰電池、新能源、動力汽車等行業(yè)眾多的核心生產環(huán)節(jié)均來自進口。

  “比如現(xiàn)在投資火熱的鋰電池,整個產業(yè)鏈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目前國內鋰電池生產廠商光深圳就有上千家,但汽車用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和隔膜,大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另一個環(huán)節(jié)電解液,也是需要從國外進口六氟磷酸鋰,然后自己調試配制。”上海一家PE的產業(yè)投資總監(jiān)向記者表示。

  隨著七大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規(guī)劃橫空出世,這場投資盛宴中“中國制造”缺失的環(huán)節(jié),也正在由中國企業(yè)奮力去填補。

  “最初的時候,我們也是買回來國外的產品,然后進行拆解。很大程度上障礙并不是技術,而是制作工藝上,所以成熟產品的出現(xiàn),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國內一家生產多晶硅裝備的上市公司高管向記者表示。

  而精功科技在2010年年末的股價一飛沖天,亦驗證了“進口替代”帶給資本市場的想象空間。

  精功科技生產的多晶硅鑄錠爐,以比國外廠商便宜近三分之一的價格出售,僅今年10月以來,就收獲6.88億元訂單。

  這也令已經深耕多晶硅鑄錠爐三年之久的精功科技,股價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內漲幅超過250%。

  而另一方面,在人民幣升值以及海外市場不確定性增強的大背景下,“進口替代”所開拓的國內市場,或許會更加為企業(yè)所看重。

  遵循這一思路,尋找正走在“進口替代”道路上的A股公司,以及判別他們技術研發(fā)進程和市場容量,或可為投資者提供鏡鑒。

  取向硅鋼一時之盛

  武鋼股份以取向硅鋼一個產品,獨步于產能過剩的鋼鐵行業(yè)的,可謂“進口替代”影響A股上市公司的最好詮釋。而取向硅鋼從武鋼股份的獨門利器變?yōu)闃I(yè)績拖累的過程,亦可以一窺“進口替代”的輾轉輪回。

  取向硅鋼為變壓器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其在變壓器總成本中的占比在30%左右。而在2006年之前,國內這一市場幾乎為進口產品所壟斷,包括日本的NIPPON、JFE,韓國的POSCO,俄羅斯的新利佩茲克鋼鐵在內的少數幾家國外鋼企成為國內取向硅鋼的供應商。

  而從2006年開始,武鋼股份開始進入取向硅鋼領域,2006、2007年,取向硅鋼對于武鋼股份的利潤貢獻,都超過50%。

  其中2006年硅鋼產品貢獻主營業(yè)務收入86.7億元,而主營業(yè)務成本僅有48億元,主營業(yè)務利潤高達38.7億元,產品毛利率高達45%。而同一時期貢獻了187.42億元主營業(yè)務收入的熱軋產品,貢獻的主營業(yè)務利潤僅有27億元左右。

  武鋼股份能夠突破國外鋼企對取向硅鋼的壟斷并非一日之功。其技術和生產設備是1970年代由NIPPON(新日鐵)引進,經歷30年深耕之后,武鋼股份在2006年將其產能擴展到20萬噸。

  2008年之前,武鋼股份借助取向硅鋼的超高利潤率,盡享行業(yè)繁榮。

  但這一壟斷在2008年5月被寶鋼股份所打破,其取向硅鋼項目正式投產,2009年寶鋼的取向硅鋼產品開始提供給市場,而包括華菱鋼鐵、鞍鋼在內的鋼企取向硅鋼產能也開始釋放。

  另一方面,取向硅鋼的主要用途變壓器的產量,也隨著國家電網建設投資的減少而增速放緩。在產銷兩端的壓力之下,曾經為武鋼股份帶來超額利潤的“超級產品”取向硅鋼成為武鋼股份的業(yè)績羈絆。

  武鋼股份2009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537.1億元,同比下滑26.8%;實現(xiàn)利潤總額19.6億元,同比下滑69.2%;實現(xiàn)凈利潤15.2億元,同比下滑70.8%。而取向硅鋼價格也就此一蹶不振,從2006年-2007年3.5萬元每噸左右的穩(wěn)定價格下滑至目前1.7萬元每噸左右。

  “進口替代”產業(yè)版圖

  “紙漿,有機化學品,材料技術,塑料,染料,動力機械及設備,特種工業(yè)專用機械,金工機械,未列名電力機械、裝置、器具及其電氣零件,專業(yè)、科學及控制用儀器和裝置,航空航天技術”為進口替代最有可能發(fā)生的行業(yè)。
[page]

  申銀萬國在其研究報告中表示,“如果某行業(yè)呈現(xiàn)凈進口格局,我們認為該行業(yè)存在進口替代的空間;如果近年來其凈進口比重正在減少,我們認為該行業(yè)存在進口替代的實力。”

  遵循這一邏輯,根據貿易逆差的高低以及變動趨勢,申銀萬國認為,“紙漿,有機化學品,材料技術,塑料,染料,動力機械及設備,特種工業(yè)專用機械,金工機械,未列名電力機械、裝置、器具及其電氣零件,專業(yè)、科學及控制用儀器和裝置,航空航天技術”為進口替代最有可能發(fā)生的行業(yè)。

  而在國泰君安看來,“通過總結A股歷史上進口替代成功與失敗案例,成功的進口替代需要三個條件:1.價格戰(zhàn)可行;2.銷售渠道優(yōu)勢;3.所處行業(yè)空間較大。”

  細分來看,包括“汽車及相關零部件、集成電路和微電子,航空航天、機床、醫(yī)療器械,醫(yī)藥品等行業(yè)進口替代空間還很大”。

  但眾多講過“進口替代”故事的上市公司,并非都如武鋼股份一樣,在某段時間享受到了超額收益。

  如威海廣泰其主營的產品飛機牽引車、飛機啟動氣源設備、飛機集裝箱/集裝板升降平臺、飛機除冰車等的主要生產商為國外企業(yè)。而威海廣泰2006年時,其產品售價只有進口產品的三分之二,當時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在15%左右。

  但威海廣泰的進口替代卻遭遇國外廠商來華建廠的阻擊,在2008年其市場占有率達到30%的高點之后,其空間拓展遭遇瓶頸。

  一方面是尋找有著廣闊“進口替代”空間的領域,另一方面,進口替代也是與國家7大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相吻合的。

  “在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中,國家肯定會在政策上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上述PE產業(yè)投資總監(jiān)告訴記者。

  汽車制造最后的堡壘

  中國龐大的乘用車市場曾經成為外資車商的逐鹿之地,而在經歷了多年的培育之后,中國目前汽車零部件已經可以做大多數的國產化,而僅有的少數幾個領域,則成為“進口替代”最有可能產生的領域。

  其中首推尾氣催化劑,多家上市公司中貴研鉑業(yè)與威孚高科在此已經有所涉獵。

  2009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尾氣催化劑市場80%為外資廠商占據,國內僅有貴研鉑業(yè)和威孚高科的參股公司威孚環(huán)保能夠生產。

  而在價格上,貴研鉑業(yè)生產的尾氣催化劑亦具有優(yōu)勢,其產品要比國際同類產品低15%-20%左右。

  目前該公司汽車尾氣催化劑產能150萬升,但2009年的產量僅為62萬升,市場占有率約為6%-7%,尚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而2010年一季度,貴研鉑業(yè)的汽車尾氣催化劑的產量為30萬升,已經達到了去年全年的一半。

  根據民生證券的測算,該公司尾氣催化劑“預計2010年全年100萬升以上的銷量實現(xiàn)的可能性極大。”

  貴研鉑業(yè)2010年半年報顯示,貴金屬環(huán)保及催化功能材料已經成為該公司主營業(yè)務占比最高的行業(yè)。

  而這一領域尚有廣闊空間。

  宏源證券測算,按平均1輛車需要使用1.5升汽車尾氣催化劑計算,僅僅考慮新車的產量,預計汽車尾氣催化劑的市場需求總量約為1200萬升。

  但目前這一市場份額主要由國外三大汽車尾氣催化劑生產企業(yè)所壟斷,三家公司各占20%的份額。

  相對國外廠商,貴研鉑業(yè)的優(yōu)勢在于產業(yè)鏈上的成本優(yōu)勢。

  催化劑的成本構成主要分為載體、粉體和貴金屬,其中粉體由貴研鉑業(yè)自己生產,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自己生產粉體的催化劑生產公司。而其載體和貴金屬則外購。

  此外,根據宏源證券的調研報告,貴研鉑業(yè)生產的汽車尾氣催化劑除了使用貴金屬外還添加了一些稀土元素,“稀土的加入在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的前提下,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提高了催化劑的使用壽命。”

  但其“進口替代”進程中面臨的最大障礙,或許是合資汽車廠商的利益聯(lián)盟。

  目前貴研鉑業(yè)的尾氣催化劑主要供應長安等自主品牌車商,合資品牌中只有神龍和通用的個別車型在用。

  而根據貴研鉑業(yè)的規(guī)劃,其尾氣催化劑的市場占有率的最終目標,是要達到20%。
[page]

  與貴研鉑業(yè)相比,威孚高科的尾氣催化劑則主要是自給自足。

  目前威孚高科通過控股子公司威孚力達從事尾氣凈化業(yè)務。該公司2009年實現(xiàn)6000萬凈利潤,目標是在未來尾氣處理主流方案擁有40%市占率,而威孚力達所使用的尾氣催化劑,50%采購自威孚高科持股49%的子公司威孚環(huán)保。

  挑戰(zhàn)鋰電池風車

  如火如荼的動力電池投資,卻不得不面對“中國制造”在產業(yè)鏈上核心產品缺失的尷尬。正極材料、隔膜和電解液,正是缺失的環(huán)節(jié)。

  鋰電池產業(yè)鏈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四大部分組成。國內上市公司大多集中于負極材料和電解液的生產,而對技術難度最高的正極材料和隔膜,鮮有涉獵。而電解液的生產,更多的是外購六氟磷酸鋰進行配制。

  在總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正極材料,正極材料約占鋰電池總成本的三分之一,而其產品的毛利率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也最高。

  根據國金證券的研究,動力電池用正極材料近5年的復合增速高達130%。

  而在正極材料的分類中,目前技術最成熟、應用最廣泛、商業(yè)化最成功的是鈷酸鋰,而各國研發(fā)的重點則是動力電池用正極材料,包括三元素(鎳鈷錳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鐵鋰等。

  其中磷酸鐵鋰近兩年發(fā)展迅速,被認為是汽車用動力電池最有希望的正極材料。

  而這一領域,幾乎為國外廠商所壟斷。

  國際上磷酸鐵鋰的生產商主要有美國的A123、Valence和加拿大的phostech公司。數據顯示,A123和Valence產能合計約1000 噸,phostech公司產能約750 噸。

  但A123和Valence的磷酸鐵鋰全部自用,不對外銷售原料,因此國內磷酸鐵鋰的供應主要靠phostech。

  國內只有天津斯特蘭公司和北大先行等極少數幾家可以生產磷酸鐵鋰。

  這也為志在進軍鋰電池核心產業(yè)鏈的中國公司提供了“進口替代”的機遇。但目前國內上市公司正極材料大多集中于鈷酸鋰,如當升科技和杉杉股份旗下湖南杉杉,且鈷酸鋰主要應用于筆記本電腦、手機等數碼產品,而點燃市場想象空間的汽車動力電池,鈷酸鋰則難以應用其中。

  另一個存在進口替代空間的則是隔膜。

  在鋰電池產業(yè)鏈中,隔膜的主要功能是阻止電池中正負電極產生的正負電子的接觸,但電解液中的離子可以自由通過。在鋰電池的成本中,隔膜占比在20%左右。

  這一市場也幾乎全部為國外廠商占據。

  根據臺灣工研院的數據,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啟動,預計到2013年鋰電池隔膜需求量可達5.63億平米,產值近17億美元,為2009年市場容量的1.76倍。

  而中國作為第二大鋰電池生產國和出口國,鋰電產品已經占到全球40%的市場份額。但中國鋰電池生產所需隔膜,80%需要進口。

  雖然國內上市公司中多家都有動力電池隔膜概念,但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卻是沒有上市的深圳市星源材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源材質)。

  該公司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中“鋰離子動力蓄電池隔膜產業(yè)化關鍵技術研究”、國家火炬計劃“高安全性鋰電池復合隔離膜產業(yè)化技術”等項目,四項科研成果通過鑒定,申請各項專利34項,建成了四川大學、廣東工業(yè)大學兩個產學研中心和一個聯(lián)合實驗室,實現(xiàn)了鋰電池隔膜生產關鍵技術的突破。

  該公司主要客戶群為珠三角地區(qū)的手機和筆記本電池廠商。年設計生產能力5000萬平方米的鋰電池隔膜生產基地正在建設中,2013年計劃達到1.2億平米產能。

  而上市公司中,真正進入隔膜領域的則是佛塑股份。

  佛塑股份控股48.13%的金輝高科公司現(xiàn)隔膜產能為1200萬平米。2009年10月,該公司通過了擴產計劃,金輝二期工程擬增加產能4500萬平米。

  但金輝高科的產品售價在5元每平米左右,仍屬低端產品。

  湘財證券在其報告中表示,佛塑股份公司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動力隔膜的研發(fā)任務,“但我們認為短期內難以在技術上實現(xiàn)突破,動力隔膜真正體現(xiàn)業(yè)績還需要較長時間,近期金輝高科的主要看點還是來源于產能擴張、對小型鋰電池隔膜的進口替代。”

  多氟多開路六氟磷酸鋰

  而國內上市公司中,已經啟動六氟磷酸鋰生產的,則是多氟多和江蘇國泰前者為國內氟化鹽領軍者,后者為老牌電解液生產廠商。但多氟多亦提示風險,“該項目屬新技術、新產品,存在一定的技術、質量、安全和市場等風險,敬請投資者關注。”

  2011年1月5日,多氟多發(fā)布公告,稱其“年產200噸六氟磷酸鋰”項目,目前土建工程、安裝工程、設備調試基本結束,具備開車試生產條件,自公告之日項目進入試生產階段。

  六氟磷酸鋰為鋰電池電解液生產的主要材料,國內電解液廠商大多通過進口六氟磷酸鋰,調配電解液。
[page]

  長江證券認為,多氟多是國內第一家將六氟磷酸鋰國產化的公司,“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和成本計算,公司每噸六氟磷酸鋰凈利潤可貢獻10萬元;我們預計,公司2011年將能夠銷售六氟磷酸鋰150 噸以上,貢獻凈利潤1500萬元,貢獻每股收益0.14元。”

  六氟磷酸鋰的生產亦是寡頭壟斷的地位,目前,全球六氟磷酸鋰產能在4000 噸/年左右。其中,日本三家廠商(森田化工、關東電化和SUTERAKEMIFA)是世界主要的六氟磷酸鋰供應商,其產能在3430噸/年,占全球產能的85%左右;臺塑和韓國尉山產能分別為200 噸/年和100 噸/年;我國天津金牛目前的產能只有250 噸/年,并且不對外出售,只對外出售電解液。

  而國內上市公司中,已經啟動六氟磷酸鋰生產的,則是多氟多和江蘇國泰前者為國內氟化鹽領軍者,后者為老牌電解液生產廠商。

  多氟多六氟磷酸鋰的生產進度確實出乎大多數外界的意料。

  “據我所知江蘇國泰的六氟磷酸鋰還沒有中試,多氟多在進度上已經超過了江蘇國泰。”曾經調研過江蘇國泰的一家上海券商研究員告訴記者。

  而多氟多的新能源規(guī)劃頗為宏大。

  按照該公司此前規(guī)劃,公司2011、2012和2013年將分別建設500、500和1000 噸六氟磷酸鋰裝置,投產后凈利潤將達到1.6億元;同時,1億Ah 的動力鋰電池也將于2012年6月份建成投產,該項目貢獻凈利潤5695萬元。

  “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鋰,具體產品的質量如何,還需要等待市場的檢驗。”上述券商研究員向記者表示。

  風電變流器的“中國時間”

  與汽車制造類似,在風電設備大多已經國產化的今天,風電變流器成為風電整機中少數幾個需要進口的零部件,而“進口替代”的效應也有望從中開啟。目前中國風電變流器的市場95%為外資廠商所占據,包括ABB、艾默生在內的國際巨頭在中國市場跑馬圈地。但“中國制造”并非沒有優(yōu)勢。

  根據國金證券的預測,2010-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將從2009年底的26GW增長到2020年150GW,“風電整機的未來10年總市場容量在5300億元,平均每年約為530億元左右。”而變流器占比整機制造成本的15%左右。

  國金證券在其報告中表示,國外品牌基本上均為世界著名的電力電子公司所研發(fā),其產品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檢驗,性能表現(xiàn)穩(wěn)定、安全。但是價格較高,平均售價約為110萬~130萬元左右,一般比國產變流器價格高20%-30%。

  而另一方面,國外提供的風電變流器基本為通用型,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調節(jié),易用性和性價比并不是最優(yōu)的。同時,國外售后服務的成本較高,為維護造成了額外的負擔。

  面對這一市場,國內整機廠商和電力電子公司,均開始殺入。

  其中包括榮信股份海得控制九洲電氣。作為國內電力電子龍頭,榮信股份在風電變流器領域的研發(fā)一直被市場寄予厚望,但其進度相對此前機構預期的速度,則有些緩慢。迄今為止,其產品尚未完成掛網運行。東方證券預測,風電變流器將在2011年為榮信股份貢獻利潤。

  東方證券在調研報告中表示,“目前公司的產品是1.5MW直驅風機的風電變流器,由于風電變流器市場主要由國外企業(yè)主導,盡管國內有多家企業(yè)在研發(fā),但是相較于同行,公司的進度快于國內同行,未來進口替代空間大,風電變流器有可能成為未來一個重要增長點。”

  而海得控制的變流器1.5MW、2MW產品已經完成研發(fā)和測試,目前正進入風電場實際測試,而現(xiàn)場測試尚需數月時間。

  山西證券預測,海得控制風電變流器“2011年進入市場拓展期,2012年有望進入產品大批量銷售時期”。

  另一個被寄予厚望的則是九洲電氣。其自主研發(fā)具有知識產權的 1.5MW雙饋型風力發(fā)電變流器在內蒙古正鑲白旗風電場成功并網運行,該公司也公告了此型號風電變流器成功通過華信技術檢驗有限公司的認證。

  但上述幾家公司的產品能否從外資品牌中殺出并最終斬獲訂單,仍有待市場檢驗。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