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腦子里在想什么

2011-06-27 11:35:15      挖貝網

  伊險峰

  一位讀者終于按捺不住給我們發(fā)了郵件,“首先,你們目前對于新興互聯網產業(yè)的報道我是很喜歡看的,希望你們繼續(xù)發(fā)揚。不知道你們有編輯看過《南方公園》14季第四集嗎?劇中Stan的Facebook賬號阻止他刪除,并且把他吸進了一個Facebook世界。雖然整個劇情依然很南方,但是這也給了我點疑問:未來,我們在各個SoLoMo的賬號,是否會變成比我們強大的Avatar?未來有可能這些0和1們也會了人工智能么?然后,很多人抱怨你們的廣告,我覺得,廣告肯定是有必要的,要不然雜志還怎么給我們帶來更好的文章?”

  我引用這封讀者來信并非全是因為他既喜歡我們喋喋不休地說創(chuàng)新,并且還對我們廣告太多持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哦,這期廣告真的不多),而是因為這位叫劉恩澤的讀者是一個初一學生,他的年齡應該在十二三歲。

  劉恩澤同學喜歡看董曉常編輯寫的文章,也喜歡吳曉波的企業(yè)史筆記(“以前就看過他寫的《激蕩三十年》和《大敗局》,很喜歡他的寫作風格”)。我很懷疑我們的記者也未必都讀過吳曉波的這兩本書,我可以確認的是我們肯定有記者可能看不懂“商業(yè)就是這樣”,或者說不想探究這其中的有趣的東西。

  我們對這封信的第一反應是“現在的小孩他們在想什么?”其實這個問題更應該反過來問:我們的腦子里究竟在想什么?

  去年或者更早的時候,網上流傳一個漫畫,分別是老板、主管和員工們的腦子里都想什么。我們這一次也試圖去分析陳一舟(微博 專欄)和馬云(微博 專欄)他們的腦子里在想什么。22年前執(zhí)著于學物理的陳一舟,與現在對比—最智慧的頭腦與現在陳一舟所獲得的幾乎是“最終極”的成功是否匹配?

  選題開始操作于人人上市前后,我們開始的時候一直糾結于寫有點另類的陳一舟身上的“不一樣”。在經歷了兩次對陳的采訪和大量同事朋友的采訪之后,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的初衷可能錯了:如果相隔多年之后回頭再看這過去的十幾年,會發(fā)現陳一舟應該是“更一樣”的代表:相信有用、相信變現、相信成功,相信機會太多總有屬于自己的,焦慮于自己的成功,并且除了成功沒有什么別的標準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這不是現在很多中國人共同的東西嗎?而對于陳一舟來說,還要加上:相信憑借自己的智商應該有更多的機會,相信自己的智力會更好地把握機會,所以他更應該獲得成功。我們身邊的好多人,我們,不是這樣嗎?做更多的事,賺更多的錢—這是我們的存在感。

  想到這里我們會發(fā)現:那些不被我們認同的人,實際上可能與我們有更多的相似性,只是我們不愿意承認。比如馬云就不愿意與宗慶后(微博 專欄)為伍,但我們看到那么多人以民族情感、數據安全或者懾于政府監(jiān)管嚴厲為馬云辯解的時候,我們大約能勾勒出大家的腦子里在想什么。對了,當政府制定這個政策的時候,他們的腦子里在想什么?真的看不到業(yè)內最大公司已經形成的現狀,也完全沒有想為“國家隊”掃清障礙保駕護航嗎?

  劉恩澤同學在表達了對吳曉波寫作風格的肯定之后,說“請代我向吳曉波叔叔問好”—不管他們在想什么,不管你們在想什么,我至少看得到在劉恩澤的腦子里,有美好的東西在傳承,有對世界的好奇心在傳承,但愿我們能看到它還將延續(xù)下去。

  向曉波問好,我想曉波一定也會向代表著未來的劉同學問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