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PE中國再創(chuàng)業(yè):被稱“鬼魅” 運作出神入化

2012/11/11 11:02     

  外資PE又一次引起了投資界的關注。

  9月中原英石基金終于進入審核階段,讓許多人驚訝的是這家中原證券牽頭設立的基金公司,另一大股東卻悄然生變,原先的英杰華保險集團(AVIVA)變更為擁有英國背景的股權投資公司——“安石投資”(Ashmore)。

  而在同月,一只由國開行旗下子公司國開金融公司與法國信托儲蓄銀行共同出資設立的中法基金正式宣布交給凱輝基金管理,一只可以同時投資中法兩國企業(yè)的混血基金也悄然成立。

  曾有本土業(yè)內人士用“鬼魅”一詞來形容外資PE的投資風格,稱其運作手法出神入化。從上世紀末進入中國一直到現(xiàn)在,這些國際投資機構見證了中國經濟周期的每一刻變化。數十年在中國市場跌爬滾打,也讓他們變得更為本土化。

  面對著本土PE強勢崛起和美元基金投資受限,外資PE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他們的黃金時代真的結束了嗎?

  從2010年開始,中國的PE機構一下子從幾百家發(fā)展到幾千家。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本土人民幣私募股權基金的融資占融資總額的比例達到67%,而2007年這個數字僅為18%。

  資歷較老的外資基金難以避免歷史風格的路徑依賴,更愿意在中國市場踐行國外成熟資本市場那套并購投資模式和極早期投資盛行的模式;而歷史尚短的本土投資機構則一眼看到了制度性價差的存在,對于高成長項目窮追猛打,純粹的并購投資和極早期投資模式則尚屬摸索階段。

  而且由于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公司的IPO窗口關閉,也影響其IPO退出。而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很多外資PE機構普遍都在經歷調整和收縮。

  除此之外,美元基金所受到的政策限制也極大創(chuàng)傷了外資PE的發(fā)展勢頭。

  2006年,外管局等多部委頒布《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yè)暫行規(guī)定》,要求境內企業(yè)控制權轉移至境外需得到審批,從而切斷了外資PE一向擅長的海外融資、海外退出的“兩頭在外”的投資模式,外幣基金優(yōu)勢不再那么明顯,人民幣基金成為選擇。

  凱雷、TPG、高盛、摩根士丹利、黑石、摩根大通、里昂證券等大型外資機構,自2010年7月起,陸續(xù)推出人民幣基金。

  據統(tǒng)計,在2009年以前外幣基金曾經獨霸天下,但是到了2009年外幣基金的比例占總比例的47.51%,已被人民幣基金超過,2010年外幣基金進一步下降為36.57%。

  同時管理美元和人民幣基金的PE機構有如“雙棲動物”,若是紅籌架構,人民幣不能去海外投資的情況下用美元基金投資;若是在限制性的行業(yè),只允許人民幣投資的情況下,用人民幣基金操作,較為靈活。

  “像一些高科技或互聯(lián)網企業(yè),在國內上市機會沒有那么大,就做美元基金為主的項目讓其到海外上市。”一位本土投資機構的董事總經理對《英才》記者表示。

  因為境內和境外的游戲規(guī)則很不一樣。既要熟悉境外資產,又要了解國內企業(yè)。因此,熟悉中國政治,借道地方政府成立人民幣基金,不約而同成為了眾多國外投資公司在中國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手段。

  “我們在國內的LP主要是地方政府還有一些大型的國企。”英菲尼迪董事總經理胡斌對《英才》記者表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