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本文來自加速度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劉昂的投稿。加速Do是一家關注新硬件創(chuàng)業(yè)的科技博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這里關注。
不管富士康發(fā)生多少不愉快的事件,他們作為制造業(yè)巨頭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出貨量非常大的蘋果,甚至是現(xiàn)在的一部分小米和魅族的產品,都是從富士康的廠房里出來銷往世界各地的。
也正是這個原因,讓我們一直以來以為:富士康這種巨頭只對大單子感興趣,少說 10 萬吧,要不他們是不會理你的。他們的生產線也都是適合大批量生產的生產線,如果你想做個一萬以下的量,還是去深圳找小作坊吧。---- 這都是之前的印象,至少是我今天早上去富士康工廠參觀以前仍然是這樣。
初到富士康
今天跟創(chuàng)客空間 Justin 以及幾位同事一起拜訪了富士康北京分部。這個富士康北京工業(yè)園是 2001 年建成投產的,已經在亦莊靜靜的工作了十幾年,但因為它離消費者太遠了,所以我們對他們幾乎一無所知。北京分部的負責人張智強等同灣同胎為我們介紹了這邊的大概情況。這邊主要是做模具相關的事情,有三千多員工,包括三十多名臺灣人。
北京分部的業(yè)務主要由三大塊組成,一個是模具的設計制造以及外殼等(他們叫機構件)的制造,他們的另兩個人數較少,但也非常重要的 Team 分別是 R&D 以及 Test。富士康在大家的印象中一直是以 OEM(貼牌加工)為主,但事實上他們也會做一些 R&D,也就是類似于 ODM(設計代工)的事情,這個在后面會再次提到。
富士康北京在亦莊共有四幢生產用的樓,走完整個園區(qū)需要半個多小時,所以規(guī)模還是不小的。和北京配合比較緊密的是廊坊工廠,而與生產 iPhone 的鄭州,生產 iPad 的成都等相對關系不是那么緊密。
合作研發(fā)與自主研發(fā)
北富的業(yè)務里面 R&D 是他們的核心業(yè)務之一,這讓我們以往對他們純 OEM 的印象還是有些不同的。當然,他們的 R&D 更多的還是跟客戶合作,他們稱之為 Joint R&D,也就是把一些設計改造成更適合生產的設計,包括工業(yè)設計和結構設計等,,土曼手表就利用到了他們的 R&D 能力。
在參觀生產車間的時候,我們見到了一些傳說中的“機器人”工人,事實上這些機器人有一部分是買的,更多的是他們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來根據車間的需求而設計的,四軸機械臂,六軸機械臂等,都不是問題,這對于國內勞動力越來越貴的問題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另外,模具這個東西,可能對于硬件創(chuàng)業(yè)的人來說并不陌生,開模非常貴,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模開的好還是壞,這事兒只有等到模具壞了的時候才能看出來。富士康方面告訴我們,他們的模具制作用的都是最好的設備,而制作本身精度的控制,流程的控制等相關軟硬件工具、都是他們自己研發(fā)的,而這正是他們的優(yōu)勢所在。
試水快速原型中心、小批量生產
我是學 EE 的,見過芯片的生產制造,但電子消費品的生產制造見的卻不多。我第一次見到生產線是去 AOL 的組裝廠,見到了一些電腦屏幕的組裝過程 ---- 都是用錘子“哐哐”的砸出來的。不過他們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們的環(huán)節(jié)分解程度非常高,有可能整個車間,幾百個人,在做的都是同一個工序。
而我第一次見到一條相對完整的生產線是在深圳的 Seeed studio 車間,那里有一條小小的生產線,他們稱之為敏捷制造中心,如果你需要一個原型,他們可以非??焖俚膸湍惆阉龀鰜?,這種生產方式非常適合小批量,快速生產。
而現(xiàn)在,在巨頭富士康的北京工業(yè)園里,我聽到了完全一樣的概念,這著實讓我感到吃驚。
如前面所說,富士康以前是非大單不接,因為他們沒時間做小單子,因為那賺不了多少錢,而且非常浪費時間,對于客戶來講,使用大的生產線制作小批量的東西,也著實太不劃算,比如他們的模具做手機殼可以制作一百萬個,這樣一來雖然開模成本很高,但均攤到每個外殼就會變得很低,但如果你只用這個價值一百多萬的模具制作幾十 K 的東西,顯然是一種浪費。
但現(xiàn)在,他們正在試圖做出改變,在“大規(guī)模生產”之外,要做點兒類似 Seeed Studio,面向小團隊的生意。
土曼就是這樣的小團隊,他們目前正在跟富士康合作,利用富士康的產能,來生產 T-Watch。按之前的邏輯,富士康一般都是招待蘋果這類大客戶,不會接手這樣的小單。不只是因為量小,而且手表跟手機也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生產方式,手邊零件比較瑣碎,這并不算是他們熟悉的領域。
但是,他們還是合作了。這里面當然也包含對土曼的認可,可能也包含他們對小批量生產的一種嘗試。張智強告訴我,從他第一次見土曼,到這個月第一批即將生產出來,他們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而如果后面需要很快擴大產能去做很大的量的話,他們也是能非常方便的搞定的。
與土曼的合作也讓富士康摸出了一條為小團隊服務的道路,比如土曼可能強于軟件和設計,但生產這方面顯然是富士康的工程師更有經驗。土曼的工程師進駐富士康,與他們的 R&D 一起對設計做了些優(yōu)化和更改,利用一些市場上不怎么常見的技術做了屏幕的重新設計等。與土曼合作的順利,讓張智強試圖加大力度,繼續(xù)嘗試小批量化生產的前景。
巨頭,在革自己的命?
富士康的這個舉措其實并不是一個大范圍全集團都在做的事情,目前也只是他們在不斷的嘗試中,慢慢的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和支持,慢慢的把這件事推動下去這樣一個階段。不過,這對于這個體量如此之大的巨頭來說,能有這樣的嘗試,已經非常不易。不去看勞工問題的話,他們在生產方式上有一定的革新,這對于這個巨頭來說是一件好事。
不過,反過來想,他們這么做,是在主動革自己的命嗎?,正如我們多次提到的,未來是一個個性化,定制化產品的時代,追求傳說中的 C2B,人們已經厭倦了街機,反而對小眾的產品趨之若鶩,長尾的市場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那小批量,也必然是個趨勢。
所以說,他們也未必是在革自己的命,也許就是時代塑造了屬于這個時代的富士康而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