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現改名無秘,IOS 平臺為友秘)的紅除了在于早期的爭議性以外,還帶有一種命運曲折所賦予的生命力:爭議性大多和產品相關,最初的形態(tài)是否涉嫌抄襲 secret、內容的負能量是否值得推崇?這些爭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秘密最初的爆紅;但又和許多“煙花”級產品不同的是,秘密一波三折的命運讓它始終能夠維持在大眾的視線范圍之內,直到匿名社交領域成為紅海,秘密反倒成了開創(chuàng)者。
在爭議性最強的時候,秘密的創(chuàng)始人林承仁選擇了閉關,他的解釋是當時太忙,產品面世后有撲面而來的問題在等著去解決,而在另一方面,“好評差評對我們也沒區(qū)別,我們能不能做成,其實和這些沒關系”。
今天下午,林承仁接受《創(chuàng)業(yè)邦》記者的采訪,聊了聊秘密在過去一段時間的面對的爭議和團隊對產品的一些想法,最后還談了下在他心中,匿名社交產品的生命力。
秘密(無秘)創(chuàng)始人林承仁
創(chuàng)業(yè)邦:不如先介紹下你們目前的團隊情況吧。
林承仁:之前開始做的時候是個20多人的團隊,都還是之前做無覓閱讀時的產品;到現在的話已經快接近40人了,一直還在擴張,現在各方面都需要人。(這算廣告嗎?)我們整個公司的架構也比較平,都沒什么級別,不過我們目前各方面,產品方向、技術、團隊都特別好。(資金呢?)也很充分。
創(chuàng)業(yè)邦:創(chuàng)業(yè)方向從個性化閱讀一下跨到匿名社交,你當時怎么看 secret 這款產品、又是怎么決定做秘密的?
林承仁:其實有幾個方面的信息:首先是大的背景方面,之前在 PC 端,美國走到前面,C2C(copy to China) 經常能有成功的案例出來,但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時候,中國市場爆發(fā)得很快,但美國特別火的產品 copy 到中國之后,很少能看到做起來的,這可能也和用戶習慣或者市場環(huán)境不一樣有關,但在這種背景下,當時 secret 出來的時候,大家看到其實是沒多少信心的。我們2013年的時候,當時在做的無覓進展不是很順利,包括融資也遇到很大困難,我就一直在找轉型的方向,匿名社交看得比較多,當時就想著一定要挑個有大的爆發(fā)性的方向。
再是用戶的角度,中國的互聯網很大一部分都是娛樂的互聯網,很多產品都是以娛樂的方向去做。我們之前做閱讀,做得很高端,結果就是很小眾。而中國的文化和環(huán)境,有點不一樣的是大家隱藏起來的東西比較多,所以講的欲望會比較強。
當時對這款產品,中美的看法是不一樣的,美國的看法會覺得在實名社交網絡有一定壓力的情況下,用這個產品來表達自己一些想法,這種看法沒錯,但我總覺得還不是一個剛需點。最剛需的點應該是好奇、八卦這些人性擺脫不了的,尤其是對熟人另一面的偷窺,因為平??床坏?,所以會有需求。
創(chuàng)業(yè)邦:所以剛開始運營的時候你們也在強調獵奇的這部分?
林承仁:當時我們是 IOS 端先開發(fā)完的,大概是3月下旬的樣子,因為流程的原因,安卓端先發(fā)的,結果爆發(fā)是同時爆發(fā)的。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并沒有特別明顯的運營方向,只是有個大概的方向,就是在別的地方沒有得到滿足的好奇心、那些熟人的另一方面。因為我們的圈子本身就是在互聯網,所以你也能看到早期從互聯網一個圈子一個圈子地向外擴張,現在從用戶數據來看的話會比較廣泛一些,但每個圈子又都不一樣。
創(chuàng)業(yè)邦:當時爭議性特別強的時候(今年4月左右),在你看來,那個時間段秘密主要面臨的問題是什么?
林承仁: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惡意中傷別人,你也看到中國人壓抑得有多嚴重。UGC 的方式內容產生得太多太快,我們控制不住,所以前期最多的就是點名攻擊、造謠,我們就一直在處理這些問題。
到后面就設計了懲罰的機制出來,用戶舉報、我們人工審核判斷、刪除內容甚至會禁言,現在規(guī)則清晰之后,這樣的情況就比較少。因為前期的這種內容走向長期是走不下去的,是因為有人罵你你才上來看的,但你對這款產品是不喜歡的,所以持續(xù)下去很難走。
創(chuàng)業(yè)邦:你覺得是一款產品的調性來決定用戶的特點,還是用戶的氣質去影響產品的走向?
林承仁:這個問題有點像我們的智慧是一出生就具備的、還是后天形成的。我個人覺得是雙方逐漸互動形成的,產品有天生的氣質,你可以自己來把控,但用戶畢竟也是人,可以對產品施加影響;但用戶不可能決定你,你也可以嘗試掌握你的訴求,雙方來進行博弈。
包括我們在后來,也不斷地在進行產品的試驗。有很多功能都是在小部分用戶里試用的,再根據他們的想法和反饋來做決定,比如我們有很多拍腦袋的東西,都需要去驗證,最終不斷交流互動,決定下一個改動會是什么樣。
創(chuàng)業(yè)邦:你之前一直在做個性化推薦的事情,這個和無秘會有結合嗎?
林承仁:其實我們之前積累的技術是可以用到這方面的。比如我們現在應用的有一項是用機器來識別人名,可以識別出來含有人名的信息,然后交給人工來審核,這樣就能減輕人工的工作量,還能很好地控制人身攻擊的內容。
那以后在無秘上,可能還會做個性化的秘密推薦,就是判斷你可能對哪些方面的內容感興趣,就推送給你?,F在通訊錄里,可能一部分是你想看的、一部分是你不想看的,我們就想結合算法來判斷,之后會是我們重點的一個方向,就是個性化推薦。
創(chuàng)業(yè)邦:你對產品之后的方向有哪些判斷?
林承仁:兩個看法,做媒體或者做社交。媒體比較容易做,但價值會小,還有一些政策性的風險、運營成本,還要經常去經營爆點。所以我們長期是不想做媒體的,包括目前也沒有搜索、標簽這些媒體屬性。
社交的話,就是怎么刺激用戶在你這里互動、他們的需求怎么在你這里得到滿足,但這個很難,我們也在探索,就是如何讓用戶在匿名的狀態(tài)下做互動。
之后的重點還是熟人的匿名社交,目前對陌生人的興趣還不是很大。(LBS?)這個比較謹慎,其實內部也有小規(guī)模測試,但有些擔心,LBS 有個負面的東西是不是朋友關系的人也可以產生交流,比較鼓勵陌生人的關系;但它的好處是某些群體,比如大公司、學校這些,會有些弱關系在里面,我們也怕影響產品的氛圍。
其實我更多的還是想滿足一個需求點,就是讓用戶知道認識的人的另一面會是什么樣的。
創(chuàng)業(yè)邦:這個需求的持續(xù)性呢?
林承仁:這個也是沒有答案的,也是純匿名情況下的一個挑戰(zhàn),包括如何長期下去。我們會有很多想法,下周可能會有一個產品出來(又是廣告),不知能否解答你的問題,就是我們也想試著觸動用戶這樣的需求,在比較健康的情況下,可以了解你朋友更多不為人知的想法。
創(chuàng)業(yè)邦:那你怎么考慮匿名社交產品的實用性呢?
林承仁:我沒有太關注它是否會實用,比較關注的還是有沒有需求點在用。實用其實不用是必須的,匿名有個最大的點是好奇,這是人性的東西,也會有很多好玩的東西可以一直出來,所以覺得可能會有需求。
比如從數據方面得到的情況,匿名不匿名的條件下,用戶發(fā)表的欲望是相差好多倍的,所以在沒有身份的情況下,如果機制探索得好,是可以滾下去的,如果把純匿名到純實名看作一條線,其實是看你選擇哪個地方。
現在就是匿名社交這里隱藏了很大的需求還沒得到滿足,但未來的方向我們也沒辦法,只是覺得這里還有個巨大的力量沒被挖掘出來。
創(chuàng)業(yè)邦:許多匿名社交產品在走細分化方向,無秘的通用性會是之后的方向嗎?
林承仁:我們肯定會做通用的,至于會不會細分,我覺得細分未來的市場不大,不過也只是預測。但社交真的是非常難的事情,這個行業(yè)里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尤其是在同質化的情況下。當然也有可能會有另外一種方式做匿名社交,但還要看這個需求能不能被抓住、抓住之后有沒有很快的速度去跟上。
創(chuàng)業(yè)邦:之前做的東西和現在還都挺不一樣的,包括后來的過程和目前的結果,你在這段時間有沒有什么不一樣的感悟?
林承仁:我只想說一點,我特別認同的,方向真的很重要,方向錯了再怎么努力都沒用。我之前有個情況也是創(chuàng)業(yè)者經常會犯的錯誤就是有的東西是從自己腦子里一下鉆出來的,就會特別興奮,覺得能成,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很難理性,后來有了一些經驗之后,才逐漸變得理性起來。
包括我之前是個挺細節(jié)導向的人,很小的東西都要去管,但后來發(fā)現精力就那么多,放到哪里很重要,整個方向把握對了的話,效率低一點也能成的。
我們之前一直在做個性化,其實也不是一個那么對的方向,后來考慮轉型的時候,就一直想著怎么和個性化結合起來,就有點本末倒置,結果我們之前做的產品都會有個框框,之前所積累的東西也都成了包袱,一直到秘密之前,我們也做了很多個大大小小的產品,走的彎路太多了、錯的東西也多,后來就決定全部放掉、從頭開始,全部團隊一起做這個。
背景介紹:林承仁研究生畢業(yè)于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方向為人工智能,畢業(yè)后在亞馬遜負責給用戶做商品的個性化推薦。2009年回國創(chuàng)業(yè),第一款產品是一款瀏覽器插件,可以根據用戶瀏覽習慣推薦內容,讓網頁瀏覽更加個性化,后來做了生成“可能喜歡的文章”的插件和基于這款插件的廣告平臺,并憑借這些產品獲得了來自摯信資本的 A 輪融資。
但在2013年底時,產品已經陷入瓶頸:用戶突破困難,資金逐漸緊張,而下一輪融資則百般不順,在這種情況下,林承仁考慮團隊轉型。今年4月推出匿名社交產品秘密,一炮而紅之后曾因內容的負能量傾向引發(fā)大量爭議,后于5月8日被蘋果商店下架。5月20日,改名為“無秘”之后重新在蘋果商店上架,后因機制等問題又遭下架,現在通過和友秘合作的方式再次出現在蘋果商店。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