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產品,沒名字的社交產品剛拿了天使投資,做的是事件社交產品還未出世就拿到融資的情況一般有兩種,一是出身很好的明星團隊,二是從產品的概念看能與現(xiàn)有產品區(qū)隔開來,今天聊了一個叫大夢的社交產品團隊應該屬于后者,其 CEO Eric 是從金融行業(yè)亂入的選手,曾經(jīng)在投行做 IPO 相關工作,不過,他在一個月之內組建了團隊、拉來了融資,成立了一家叫大夢科技的公司。“每天一瓶礦泉水,一部手機,在新舊朋友的介紹下聊出來了一個團隊。”CTO 是百度 T6 級的高級工程師,首席 UI 曾是新浪微博 App 的設計負責人。大夢現(xiàn)已獲得聯(lián)創(chuàng)策源天使投資,具體金額未透露,據(jù)說估值為 400 萬美金。
其實該產品的名字還未確定,到底思路上有什么不一樣呢?Eric 說他們做的是一個弱關系社交產品,他對到底什么是強關系、什么是弱關系也有自己的定義—線下關系轉化為線上算是強關系社交,反之則是弱關系社交。此為設定。
不過該產品的思路解釋起來確實有些費勁,簡而言之,它的用戶應該居住在 1-1.5 線城市,生活節(jié)奏不慢但也有些適度的閑暇,采集的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非高度有序、但又有一定頻度的事件,比如下班去健身,中午去隔壁書店坐會兒之類的場景,就大部分人來說,處于這類細碎的日常場景的人是不具有即刻可尋性的,這跟在豆瓣等平臺上發(fā)布活動全然不同,不過大夢的這款產品正是要你把這樣的“人生瑣事”發(fā)布出來,比如“半個小時后,我會去傳媒大學某個地方拍攝影作業(yè)”,同時此人會附上細化的地理位置信息,我感覺這個地理維度信息最好細化到某個建筑物,人物 identity 也要很清晰,因為這個存在潛在社交關系的用戶之前有一定的共性才對,比如說同是硬件創(chuàng)業(yè)者希望和同行交流下 iBeacon 的話題,這個針對不同的地理位置(中關村、北影分布的人群可能不太一樣)都可以有相關的“事件”引導。
時間、地理位置、ID、事件本身顆粒足夠小,這讓可能的相識更接近一個必然事件。讓這樣的生活、工作事件變得有可尋性的意義在于,用戶有可能很高效得找到那個相關性的人,不過找人的目的既不主打性別社交、也不是通常分得清清楚的興趣。更像是為做好一件事碰運氣,或許會出現(xiàn)一些幫你 make a differnce 的人。
當然這樣解釋也太局限,產品還沒出來,我也沒有結論,且等驗證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