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中,有人說內容為王,有人說渠道為王,也有人說資本為王。在普通人印象里,天大地大錢最大,當然資本為王了,可是你要深入行業(yè)一了解,還真不一定是這么回事。下面,請聽一位職業(yè)的影視基金投資人的真心話。
影視業(yè)邁入“資本主義”時代,一大批影視優(yōu)秀人才拿出百分百的學習熱情,開始研究什么是VC/PE,什么是對賭協(xié)議,怎樣算是杠桿最大化,怎樣簽才算是合理的并購賣身契。資本圈當然也有新氣象,當年投地產的、投輪船的、投保險的、投醫(yī)療的兄弟們一張嘴就是跨入文化產業(yè)大門,占領精神文明高地,喝點酒點根煙還能聊一聊什么是三幕劇電影,哪個題材的電視劇才能做高收視率……
投資簡單來講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投股權,第二種是投項目。影視行業(yè)的股權投資和并購案例的解讀與分析文章網絡上有很多,都挺深入淺出的,而且那些個事兒與影視老板們有關,與握有股權的股東們有關,與大部分影視行業(yè)的從業(yè)者甚至制片人都沒啥關系,在這個“恨人有笑人無”的行業(yè)氣氛中,談多了反而無益,要么增添戾氣,要么都是眼淚。我今天吐槽一下投項目中遇到的那點事,閑扯兩句,且是個人經驗之談,不能做到字字珠璣、邏輯嚴謹、觀點透徹、客觀有力,只求不打錯別字。
1、“我這個項目不缺錢,除了錢,我更看重你的資源”
作為一名影視基金投資人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這個項目不缺錢,除了錢,我更看重你的資源”。其實通常說“不缺錢”這句話的是兩種人,第一種人往往之前是行業(yè)外的成功人士,一來是真有錢,二來是真不懂,約見你聊天多是為了交個朋友順便免費蹭普及課聽。第二種人是大的影視公司高管或是總監(jiān),態(tài)度通常是較好的,可是公司兜里有多少錢,只有財務總監(jiān)和老板知道,反正公司這么大,每次開會消息又都是利好的,前景都是光明的,那神態(tài)與語氣讓你感覺到哪怕白給我們,外邊的錢我們都不要,通常這種情況下談起來就會比較費勁,畢竟對方沒有做主的權利,甚至連知情權都較少,怪不得人家。那就只能想方設法去找老大聊,其實也怪,越是有錢的公司老板越是喜歡說自己沒錢,或許也是真的,有錢和錢夠用永遠不能劃等號,心有多大,開銷就有多大。所以 別以為影視公司在準備上市、準備并購、準備ABCD輪融資就是不差錢的表現(xiàn),看看人家“老干媽”,承諾永遠不上市,那才叫不差錢。而且上市路漫漫,融資有代價,好的錢景有時候或許只是夢一場。還有那句看似合理的后半句“除了錢,更看重你的資源”,基金公司的核心資源是什么?說白了就是投資能力。你問我有多少錢可以拿出來投,問我資金使用成本是多少,問我投資方式是什么,這些都是可以談的,可是你問我行業(yè)資源我有什么可以打動你,我真就只能搖搖頭了,我能請來鞏俐、章子怡來演,我能請來張藝謀、馮小剛來導,我能請來劉和平、嚴歌苓來寫,我能找蘇寧、京東來贊助,我能發(fā)到湖南、江蘇、浙江、東方……那么問題來了,我找你干嘛呢?你蓋大樓,我想?yún)⒁还?,你問我會打地基?這真的有點強人所難了。
2、“賺多賺少不知道,這戲肯定不會賠”“我們不賺制作費”
做投資的人還有兩句話是頂煩聽到的,第一句:賺多賺少不知道,這戲肯定不會賠。第二句,我們不賺制作費。其實每個行業(yè)幾乎都存在二八法則,樂觀估計,穩(wěn)賺錢的那20%的劇都讓我遇到了;悲觀估計,他在騙我。賺制作費是這個行業(yè)里的頑疾了,樂觀估計,我遇到了業(yè)界良心;悲觀估計,他在騙我。通常搞投資的人悲觀情緒都有點重,反正我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去年與某知名圈內大佬聊一個電影投資,飯桌上大佬對項目信心滿滿,不提投資之事,我自是以為項目早已不缺錢,臨近尾聲,大佬以長輩提攜晚輩的姿態(tài)允許我加磅10%,我心中的百靈鳥兒都在歌唱了,接下來大佬告訴我這個電影的成本,比我掌握的數(shù)字高出了50%,然后我心中的百靈鳥兒變成了一大群羊駝,當晚我大概知道了,這位大佬之前所做的電影都在賠錢卻還能夠一直做下去的原因。這種事情其實真的不勝枚舉,同一部戲,制片人報一個成本,制片主任透露一個成本,導演吐槽一個成本,三個數(shù)字經常對不上,你也不知道誰真誰假。為了預防這種事情發(fā)生,很多基金公司不得不花錢請經驗豐富的制片主任私下幫忙看預算是否真實合理,半數(shù)情況是越看心越涼,這里還可以說得更細一點,演員大小合同雖然我也見過,但是其實演員價格現(xiàn)在比較公開透明了,制片方更喜歡從置景費,服化道費、車費油費、器材租賃費做手腳,曾經看過一個油費預算,搞不清劇組用車標配是依維柯還是坦克。其實制作預算做的稍微高一點,我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劇組會偶爾遇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實際成本上揚,但是有些公司從態(tài)度上就把投行的人當成傻子一樣看待,這就有些讓人生氣了。
3、“基金投資者是萬能的”
影視行業(yè)至今沒有建立標準化體系,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判斷上還處于機會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階段,所以各家基金有各家投資及風控的方法,有的只和大公司合作固定回報,確保有按時還款的能力就好;有的則需要網絡版權,賺取網絡分銷收益;有的跟宣發(fā)公司合作,墊付宣發(fā)費用,保證優(yōu)先回款;還有的更狠,自己去出版社買影視版權,拿著劇本或是小說再找公司合作,博取一個投資的有利條件。
簡單的說就是基金現(xiàn)在除了投資貸款,還開始做發(fā)行代理、版權采購、劇本孵化、電影宣發(fā)等等,這是基金公司為了深入行業(yè)以及尋找投資切入點的手段和方法而已,真正能達到多大的效果我不能妄下結論,但個人不看好基金開拓的這些業(yè)務,原因很簡單,專業(yè)水平不夠,行業(yè)核心人才挖不動。 資本永遠會依靠著業(yè)內的公司,以輔助者的身份在業(yè)內生存,某些文章大呼小叫著資本如狼似虎,扭曲了投資公司本來的意圖和形象,若是冷靜的看待資本,大家會發(fā)現(xiàn)資本不等于純粹的熱錢,且并沒有在攪局,而是在幫助行業(yè)的體量放大,以不同的角度來幫助行業(yè)建立標準化體系,這個道理理解起來不難,但是很多人卻覺得基金投行來都是占便宜撿錢的,但據(jù)我了解的事實是,行業(yè)中大多數(shù)投項目的基金類公司仍然屬于不賺錢的階段,一是因為篩選項目上就出現(xiàn)了問題,二是因為項目方給予的投資條件過于苛刻,三是大家對項目盈利狀況過于樂觀,等結果一出來,算一算收益率很多基金公司發(fā)現(xiàn)原來并沒有當初想的那樣穩(wěn)中有賺,反而拿到手里的錢還覆蓋不了基金自身的融資成本,當然這個現(xiàn)象不能責怪誰,畢竟投資有風險,而且投資公司在選擇項目上確實依舊不夠專業(yè)。
4、“片子正在拍,正在做后期,正在確認播出平臺”
資本方與影視公司之間在項目溝通上始終存在問題,資金使用情況和項目進展不透明是常見病,基金投了一個項目出去,什么時候殺青,什么時候后期完成,什么時候能簽發(fā)行合同,什么時候能播出,這些投資公司不問,基本上項目方不會來主動來通報,當然即使你問了,大概的回復也是還在拍,還在制作后期,還在確認發(fā)行平臺,投資公司發(fā)現(xiàn)自己最后所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只能是等,等得太久畢竟心里會沒底,只能通過各種渠道去打聽項目的進度,片方說是在發(fā)行的劇,審片組的反饋卻是沒有看到樣片,說馬上簽合同的,購片部的反饋卻是我們不會要,消息總是這樣對不上,我們投資公司的心里更慌了,接下來還有更多的風險,影視行業(yè)的人員變更太頻繁,談項目時候的對接人是張三,等拍的過程中對接人就換成了李四,上個月還是姓黃的在負責發(fā)行,下個月就說姓王的在做發(fā)行,開始還以為自己把人家姓記錯了,后來一見面發(fā)現(xiàn)性別也和上次見得不一樣,那應該不是我的記性問題了。投資公司作為片方的合作伙伴之一,不是僅享有收益上的分配,既是我們不會深度參與和干擾項目進程,卻也應該享有項目整體狀況的知情權,這是最基本的尊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