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泉市羊毛工鎮(zhèn)蔣家灣村農民牛戰(zhàn)林是從一輛毛驢車發(fā)家的,如今,他已擁有一個資產上千萬元的軋花廠。他的創(chuàng)業(yè)史中最關鍵的一步是2000年,當時已經有一家榨油廠的牛戰(zhàn)林,看到農民交棉花困難,立即將所有家當100多萬元投進去建了這個軋花廠。廠子迅速建好,相關的工商、稅務、消防等手續(xù)在其后一個個補辦完。之后,廠子迅速紅火起來,有了今天這個局面。
我們聯(lián)想一下,當初牛戰(zhàn)林做決定時,是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具體的細節(jié)我們無法猜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做決定時他肯定想得不多。如果他左思右想,把前前后后都考慮清楚,這個廠子很有可能就建不起來了。
在他人眼里,牛戰(zhàn)林的決定是一個冒險的決定。他冒的這個險是一般人不敢碰觸的。那是不是說,牛戰(zhàn)林的舉動完全是個個例,無規(guī)律可循呢?
當然不是。這里我們需要分析一個詞———風險。風險是什么?風險是一種不確定的可能性。它有兩個要素,一個是“不確定”,一個是“可能性”。之所以很多人不愿冒險,是對風險中的“不確定”轉化為“確定”的努力上。
這是兩種不同的對待風險的態(tài)度。對待風險的態(tài)度不同,結果自然大不相同。這其中最大的不同是,懼怕風險的人失去了“做事”的權利,或者說放棄了 “做事”的權利;而敢于冒險的人贏得了“做事”的權利。因為人的能力是在具體的“做”的過程中得以表達得到加強的。放棄了“做事”權利的人,其自身能力呈閑置萎縮狀態(tài),無論是經濟狀況還是生活心態(tài)都不可能有好的表現(xiàn)。這樣的人往往很容易抱怨。贏得了“做事”權利的人,其自身能力呈表達強化狀態(tài),人就越活越積極,越活越舒展。
那么,是什么決定了人對待風險的兩種態(tài)度,或者說,這背后隱藏著的人的深層的心理背景是什么?用蒙古族學者孟馳北先生在《草原文化與人類歷史》一書中創(chuàng)建的“活性心理元素”和“惰性心理元素”的概念可以有一個較為透徹的解釋。
敢冒風險的人是一群活性心理元素占主導的人,抗爭、拼搏、進取的精神在他們的心中很強烈,一旦帶著風險的機遇來臨,就會被他們俘獲。然后在 “做”的過程中,他們內在的曾經被遮蔽的不為他人知甚至不為自己知的能力得以充分表達。一個人,只有表達了他內在的真實,他的自我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xiàn)。也就是說,他終于成為了他自己,一個真正意義上接近于真實的他。
懼怕風險的人是一群惰性心理元素占主導的人,退卻、膽怯、妥協(xié)的心理元素束縛著他們,機遇來臨時,他們更多想到的是困難,是對“不確定”的恐懼,然后眼睜睜地看著機遇從眼前溜過。因為一次次對機遇的喪失,他們身體里的力量始終處于蟄伏狀態(tài)。他們無法表達他自己,最后讓自己成為了一個“不完整” 的人。
這里分析的“敢冒風險的人”和“懼怕風險的人”是兩個極端,大多數(shù)人處于這兩個極端之間,不斷變化轉化。農業(yè)社會將人的活性心理元素壓抑了,使人傾向于懼怕風險;工業(yè)社會高揚人的活性心理元素,就有可能將人從“懼怕風險”的狀態(tài)中帶出來,一步步走向“敢冒風險”。今天,這樣的人已經越來越多起來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