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歸客面臨水土不服尷尬局面:窮途還是涅槃

2009-08-25 10:38:13      挖貝網(wǎng)

  對這撥歸回的游子來說,中國市場能給他們多少,他們又能給中國市場多少呢

  這會是華爾街歸客們的普遍尷尬嗎?科銳國際金融行業(yè)資深獵頭顧問宮宇告訴記者,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科銳隨即在《華爾街日報》登了廣告,隨后收到兩三百分簡歷。但引薦回來的人,大多因為薪酬、待遇、管理方式乃至人際交往上的不適應,又回了美國。華爾街棄子、中國熱情吸納。但對這撥歸回的游子來說,中國市場能給他們多少,他們又能給中國市場多少呢?

  江蘇太倉。李偉龍一坐下來窗外就變了天,瓢潑大雨像是刻意要困得誰無路可覓。好在我們有話要談。這時距離他回國還不滿7個月,他34歲,此前的10年讓別人稱自己作William Li。在那條從紐約曼哈頓區(qū)南部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百年來引領世界金融業(yè)起落的華爾街上,他是30萬名膚色各異、神情卻一致漠然的金融從業(yè)者中的一員,每天出入于冰涼的銀行旋轉門,為攪動全球金融運勢貢獻自己微薄的光和熱。

  但他現(xiàn)在表情生動,說話時還輔以手勢。2009年2月,他已辭掉摩根大通高級經(jīng)理的職位打道回國,變回常熟人李偉龍,在當初離開的土地上重構自己的未來。“回到起點。”李說,語速快且確定,聽不出迷惘。

  他是個歸客,上一站華爾街。也是在過去30年近140萬中國留學生里,進入工程和金融領域的絕大部分中的一個。經(jīng)濟危機發(fā)生以來,華爾街對人才的吞吐能力極大降低,而中國卻發(fā)出難以抗拒的召喚熱情。一時間過江名士多于鯽,金融大江的彼岸是歐美,此岸是中國。

  2008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政府與金融機構們已經(jīng)把對華爾街人才的抄底付諸行動。去年12月,上海政府帶隊的一個金融招聘團從歐美運回來的簡歷重達300多斤。招聘團前往紐約、芝加哥和倫敦,海通證券、東方證券、國泰君安證券和申銀萬國證券都位列其中,意在招攬首席經(jīng)濟學家、風險管理專家、合規(guī)管理專家、股權投資總監(jiān)等崗位的人才,其中最高年薪開到了120萬元人民幣。同在2008年底,中國中央政府層面還出臺了大規(guī)模引進境外高端人才的“千人計劃”。

  但在回國的半年多里,李偉龍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水土不服的尷尬:中國本土的金融業(yè)雖然前景光明,但目前仍處于原生品主導階段,他們所掌握的更超前的金融衍生品經(jīng)驗全無發(fā)揮空間,外語技能也不太有應用余地。在與我們碰面前兩個星期,李偉龍從工作了不到半年的南京一家本土私募股權基金里再次辭職,準備另覓工作。

  嚴格來說,李偉龍算不上被中資金融機構們青睞有加的幸運兒。中資機構希望趁這輪美國金融頹勢,挖到的精英是在華爾街有10年以上工作經(jīng)歷,拿超過30萬美元年薪的華人高管,他們的腦子里裝滿了成熟發(fā)達的金融業(yè)知識與技能,又深諳中國市場文化,外可應對QDII、國際業(yè)務,內可協(xié)助提升管理經(jīng)驗。

  確實有這群人。“在華爾街,在像高盛、雷曼、JP摩根這類大公司里的董事、總經(jīng)理級別的華人高管有二三百人。中國人進入華爾街是十五年前,這十五年間,中國留學生留美有幾十萬人,真正進入美國金融系統(tǒng),在跟美國人競爭當中留下來的大概有300多人,這等于也是中國的人才庫。”華爾街人協(xié)會的組織者、梅隆銀行投資組合經(jīng)理(portfolio manager)陳訊勇告訴《中國企業(yè)家》,“他們的專長幾乎涵蓋了華爾街金融的各個領域:對沖、風險、信心市場、外幣、不良資產(chǎn)處理、研究、固定資產(chǎn)、股票、股權……這些也是中國以后要發(fā)展的。”陳訊勇所說的二三百人就在華爾街人協(xié)會里。這個相會相當于一個俱樂部性質的華人人脈圈,建立5年以來,已經(jīng)聚合了華爾街金融機構里的254位華人總經(jīng)理、董事級別的高管。危機發(fā)生以來,去年11月,陳訊勇曾經(jīng)帶著這200多位會員的簡歷回國走訪了政府部門、監(jiān)管機構、銀行、股權交易所、產(chǎn)權交易所,開始未雨綢繆地為華人金融家們做前期鋪墊。

  “中端人才回來比較多,高端人才回來比較困難。”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告訴記者。陳訊勇所描述的這一群的精英們并不愁工作難覓,另外考慮到家庭等各種因素,他們真正有回國行動的非常少。

  李偉龍不在此列。更不巧的是,他還正是華爾街自顧不暇時最容易被放棄的一群:資歷尚淺,又是外籍。“美國人之間容易溝通,中國人和老美搞關系難搞些。很明顯的事。想象一下你是小組的頭。”李說。

  [page]

  1998年從南京大學計算機系畢業(yè)后,李偉龍前往密歇根理工大學讀計算機碩士。他在硅谷只工作了兩年就趕上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所以,這是一個接連撞上兩次大危機的人呢),決定改行,于是2003年去卡耐基梅隆大學讀MBA。拋除實習經(jīng)歷,李的正式華爾街生涯始于2005年9月,德意志銀行的衍生品風險管理部門。作為一個在中臺分析和管理產(chǎn)品風險的新人,他在德銀的收入底薪約在10萬美元左右,并在年底另獲得相當于底薪60%~70%的分紅。

  他羨慕前臺經(jīng)紀人的豐厚收入。“他們的底薪跟我們差不多,”李說,“有一兩年工作經(jīng)驗的,本科生底薪六七萬,MBA一般8萬到15萬之間。前臺的分紅肯定大于底薪,年景好的話,最多拿幾十倍底薪都有。”

  2007年6月,李偉龍發(fā)現(xiàn)當年升職無望,意氣之下從德意志銀行跳槽到了貝爾斯登,在這家有80多年歷史的投行老店里任固定收益衍生品發(fā)行和交易部門任副總裁(Vice Precident),負責產(chǎn)品的設計和風險評估。貝爾斯登向他保證,他的收入將至少是德銀時期的2倍。

  “(華爾街)這個文化決定了大多數(shù)人都是想往前臺走,我當時去貝爾斯登就是往前臺轉。剛進去也是相當于高級經(jīng)理,后來成為VP。如果干滿八年十年,底薪可能在20多萬,分紅絕對是更多。貝爾斯登當時15000個人,其中頂尖的1000個平均每人能拿到250萬美元。”李說這話時望向窗外,但眼里已經(jīng)沒有憧憬。

  沒有八年十年可以磨了,誰都知道后來發(fā)生了什么:李偉龍剛進去沒幾天,貝爾斯登旗下兩只投資次級債產(chǎn)品的基金倒閉,總共損失逾15億美元。置身于貝爾斯登內部,李所能觸及到的真實財務狀況也極為有限。他跟同事們一樣看新聞,一樣聊基金經(jīng)理人的個人冒進,偶爾在公司大會里聽到CEO底氣不足的寬慰并信以為真,一樣為2007年底的貝爾斯登與中信證券互換股權的計劃興奮,直到最后一刻。

  2008年3月14日,貝爾斯登突然承認在過去24小時里公司的現(xiàn)金頭寸“急劇惡化”,紐約聯(lián)儲將通過摩根大通向貝爾斯登提供融資。消息一出,股價一度暴跌53%至27美元以下。兩天后的周日,李從新聞獲知,貝爾斯登由摩根大通接管。

  “別人在大危機里是命都沒有了,我們算很好的。”李不愿直接回顧當時的心情,他引述了一個參加過伊拉克戰(zhàn)爭的美國同事當時的勸慰——以送命相媲。在為期兩個月的吸并過程里,摩根大通將1.5萬名貝爾斯登員工裁掉了6000人。由于李所在的固定收益衍生品發(fā)行和交易部門的技術與經(jīng)驗都勝過摩根大通的自有部門,李的職位得以保全,但是也被從VP降職成高級經(jīng)理。

  貝爾斯登許諾的2倍收入沒戲了。不但如此,分紅看起來也要泡湯。“我們沒降薪,但分紅是沒有了。只拿一個底薪,跟出租車司機一年也差不多。”李說,紐約出租車司機一年也能掙八九萬美元。同時他發(fā)現(xiàn),成為金融風暴的導火索后,自己所擅長的衍生品市場在整個美國也正高速衰竭。“這件事一發(fā)生這個領域(衍生品)就完了,再回來至少得五年。”

  沮喪心情下,從3月宣布被接管到5月底完成合并,閑得無聊的李偉龍和同事們在辦公室打了兩個月的游戲,期間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與中國的獵頭聯(lián)系,投遞簡歷。隨后,也逐漸接觸一些來自中國國內的招聘團。

  [page]

  另一邊,美國的情況正變得越來越糟:接下來的一年里,整個華爾街裁掉了十多萬人。美國的失業(yè)率從2008年初的4.9%激升,到2009年7月已經(jīng)達到9.4%——激進的觀點甚至稱,如果把放棄求職以及臨時工人計算在內,這個數(shù)字應該是16.3%,失業(yè)人口總計1450萬人。

  2008年10月,李偉龍在全美華人金融協(xié)會(TCFA)年會遇到自己在香港與深圳工作的大學同學。“我本想在華爾街多干兩年,累積些經(jīng)驗。但他們告訴我沒必要在這兒留著。”看到幾個同學的狀態(tài)都還不錯,李偉龍堅定了回國決心。

  但在與國內金融機構的接觸過程中,李發(fā)現(xiàn)了落差所在:到華爾街來的華夏、嘉實、南方等共同基金,都是希望挖到做股票的人才,但在華爾街做股票的人非常少,更多的是股票之外的金融衍生品人才。“這是矛盾所在,擅長和需求不同。”

  綜合權衡后,雖然尚未確定工作,今年2月,李偉龍辭職回國。幾經(jīng)面試,進入海融投資做投資總監(jiān)。

  “應該沒有什么(不能適應的),其他人能干的我也能干。”李偉龍說。但他錯了。進入海融投資后,他所擅長的固定收益具體債券化產(chǎn)品學識和英文都派不上用場。他的職責變成更基本的盡職調查、撰寫報告、以及陪著合伙人去走訪公司。去拜訪一些本地企業(yè)時,他需要乘坐公交車前往。如果下班忘記關燈,還會受到老板責備。“在華爾街,燈都是智能的。”李承認,中式的管理方式讓他感到不適。只在海融投資呆了5個月,李選擇了離開。

  這會是華爾街歸客們的普遍尷尬嗎?科銳國際金融行業(yè)資深獵頭顧問宮宇告訴記者,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科銳隨即在《華爾街日報》登了廣告,隨后收到兩三百分簡歷。但引薦回來的人,大多因為薪酬、待遇、管理方式乃至人際交往上的不適應,又回了美國。至今為止,科銳為中國引進的華爾街人才成功案例只有一兩個,還是在國內也已經(jīng)起步的財富管理領域。

  “很多東西在中國還是個起步階段,適應起來不能說很容易,回來有個適應期是很正常,公司在適應期也可以看看這個人怎么樣,再給予一個適合的位置。”陳訊勇認為,即便是專長與需求匹配,華爾街歸客們的適應期也需要半年到一年,但不能因此否定他們的優(yōu)秀。“既然你從國內最好的大學出來,在美國也是最好的大學,又能自己在華爾街找份工作,從全球最好的金融公司,從助理變成董事、副總裁、董事總經(jīng)理,背后的能力不是可以數(shù)量化衡量的。在華爾街,不但是跟美國人拼,也是和世界在拼。華爾街總共就業(yè)人口30萬,你是在和30萬國際上比較優(yōu)秀的人競爭下來的結果。”

  李偉龍的新目標地是上海。在他看來,上海離自己家近,金融環(huán)境在國內已經(jīng)算是完備。他希望新的工作可以讓自己發(fā)揮在固定收益上的專長,另外,年薪在三四十萬元。但他自己也知道,“現(xiàn)在問題是國內做固定收益的工作不多”。

  “假如上海沒有合適的,可能也會考慮香港,遠的地方也不會再去了。”無論如何,李偉龍不想再回美國。

  不過,華爾街似乎正在緩過勁來。今年上半年,高盛從上半年營收里拿出114億美元支付員工薪資,瑞銀集團則將銀行家薪酬提高一半,就連上半年業(yè)績銳減40%的摩根士丹利,也不惜拿出營收的72%拿來支付員工薪酬。

  “那都是賺錢的部門,衍生品部門不會再有分紅了,”李偉龍重復了一遍,像是在強化決心。“衍生品部門不會。”也許他是對的。在吸并了貝爾斯登的摩根大通里,得到平均37%加薪的員工來自投資銀行部。

  那么接下來,中國市場能給他多少,他又能給中國市場多少呢?

相關閱讀